外資裁員中資攬才 香港投行兩重天
來源:經濟觀察網發布時間:2011-11-30
歐債危機的戰火已經燃至香港。近兩周來,在香港銀行界,陸續有外資大行員工收到即日裁員的“大信封”,這些之前被視為盈利增長點的中國業務部難再獨善其身。而在外資投行斷臂求生的同時,中資投行不但沒有裁員,個別還積極逆市擴張。
裁員來了
該來的還是來了。自8月初全球股市暴跌開始,彭博終端機上以“裁員”為主題的頁面開始頻繁更新。除了市場大幅波動外,業績亦成為“催命符”——歐美銀行發布第三季度業績時,多同時宣布未來裁員計劃。
目前,計劃裁員規模最大的為美國銀行和匯豐,擬在全球各裁掉3萬名員工,且礙于短期業績壓力,其一直創造利潤的亞太區分行也要“精簡人手”,并且結構衍生品和固定收益兩條業務線受沖擊最大。
“最近裁得比較兇的是瑞信,固定收益部一次性裁了30多個人,其中很多都是做復雜結構性產品的,這個部門在市場好、需求旺盛時會賺很多錢,但市場不好時也是首當其沖被清洗。”一位英資投行人士透露,相比美資的激進,英資投行裁人和招人的節奏較為溫和,從8月份市場暴跌開始,陸續走了一些人,主要是中間部門和銷售人員。
新股熱潮褪色,去年“吃香”的大行投行部如今被裁職位遍布初級分析師到董事總經理。任職摩根大通的一位投行人士說:“現在主要看所屬行業是否有項目在做,與個人業績反而不太相關,比如目標客戶是金融機構的團隊就受到重創。”法巴投行部亦已向6名員工派發“大信封”,其香港分部規模不大,共有30多名員工,此次裁員在公司內震蕩不小。
記者了解到,一次性“手起刀落”的大規模裁員和陸續離職“細水長流”式裁員并存,業內整體草木皆兵。此輪裁員形式分兩種,如瑞信、法巴選擇一次性“手起刀落”大規模裁員,而英資行巴克萊則為“細水長流”式裁員,近3個月陸續有不同崗位的員工離職。
但現在仍有大行保持“零裁員”記錄。一位摩根斯坦利員工告訴本報:“生意的確很難做,基本沒有項目可以成功上市,但我很肯定地說,迄今為止,我沒有一個同事被裁。”獨力難支,市場上早有“大摩11月30日開始派大信封”的消息傳出,該人士回應:“市場不好的時候,這類消息傳得特別快,也不知道準不準。”其猶豫了一下,又說:“其實我也非常擔心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手頭還有活做,應該比較安全吧!”
中資攬才蓄勢
和外資投行慘淡氣氛對比鮮明的,是中資投行在香港的逆市擴張。近期中信證券投行部一位員工的msn簽名上掛著“招聘投行員工,歡迎經驗人士自薦”。香港熱門招聘網站的銀行職位專頁中,中銀香港和交銀的招聘職位遠多于僅貼出數個職位的星展銀行等外資機構。據市場消息,國信、申萬和工銀國際都在招聘,有些甚至先行租下半層寫字樓,為今明兩年的持續擴張做準備。
導語:歐債危機的戰火已經燃至香港。近兩周來,在香港銀行界,陸續有外資大行員工收到即日裁員的“大信封”,這些之前被視為盈利增長點的中國業務部難再獨善其身。而在外資投行斷臂求生的同時,中資投行不但沒有裁員,個別還積極逆市擴張。
自第四季度以來,很多大型上市項目都有中資行的身影,如中信證券的承銷團堪稱“中資投行集體照”,并在10月初恒指跌至16000點的低位時,零拖延順利登陸港交所。
而在今年全球股票IPO承銷商排名上,平安證券和中信證券分列第13位和第21位,市占率為1.1%和0.7%.若單純以亞太區計,平安居承銷金額榜首,中信則接力自身H股上市,在下半年承銷排名中位居第二。據中信香港內部人士透露,從去年10月起,投行部連同分銷和組織路演的資本市場部共招了近20人,現在規模在50人左右,亦即一年內擴張了近70%,增幅可觀。
近期有無裁員壓力?該人士搖搖頭說:“外資行裁員的確實很多,但我們是中字頭,裁員一般比較滯后。近期也沒有聽說其他中字頭的公司計劃裁員,大家辛苦了一年,現在忙著做年終考評,都希望今年花紅可以超過去年。”
“一貸難求”下,在內地有龐大商行網絡的中資銀行優勢凸顯,企業為求流動資金會盡力和銀行打好關系,上市時再找中資行的香港分部做承銷便順理成章,行內人稱“利益互惠”,且政府關系一直是中資行的強項,一位中資投行的董事稱:“如果有政府或者國字頭企業資源,項目更容易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歐美投行仍牢牢占據新股承銷絕大多數份額。全球股票發行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穩占前兩把交椅,以承銷額計的市占率分別為9%和8.7%.
定向擴張
雖是逆市擴張,但中資內部資源配置上,也做了微調,擴張方向更為明確。招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納接受訪問時表示,未來招人會集中在策略性業務,比如一直是中資行軟肋的衍生品、ETF和機構銷售等,節奏也不會太快:“畢竟是上市公司,有業績壓力,還是以審慎為主。”
另一中資行副總裁表示,牛熊證、窩輪等衍生品業務利潤可觀,遠比收取買賣傭金的券商模式賺錢。從第二季度開始,港股成交量持續低迷,但期指窩輪等衍生品成交卻非常熱絡,占大市成交金額的40%-50%.該人士表示:“做發行商涉及對沖,屬于資本密集型,中資的衍生品部門素來薄弱,就港交所上市的牛熊證、窩輪,只有中銀國際做得比較成規模,主要份額還是由歐美投行占領。”
記者近期向海通證券高層詢問擴張計劃,得到答復為:“近期在積極籌備H股上市,已經在路演了,12月5號開始招股,現在不太方便講。”據初步招股文件,海通計劃集資近100億元人民幣,其中35%用于拓展海外業務,收購為主要手段。年內中信證券的上市,主要用途亦為收購法國里昂證券,如此看來,海通的擴張途徑并不陌生。
中資行欲趁大市波動時抄底擴張,但市場對中資行盈利前景卻存疑。截至發稿,海通證券H股集資額已削減25%.上述海通證券高層稱:“后市的確不明朗,當然也可解讀成危險和機遇并存。我相信一旦市場反彈,現在撒出的網即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