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換帥潮來襲 業績瓶頸縮短CEO“蜜月期”
來源:南方都市報發布時間:2011-11-02
近期以來,跨國公司中國區CEO成高危職業,包括諾基亞、ACER、HP、微軟工程院、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TESCO、福特中國區CEO紛紛下課或者被下課。
10年前,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在CEO這把交椅上動輒坐上5到10年,培養出周偉焜、孫正耀、高群耀、杜家濱、陳永正等明星職業經理人,他們在華開疆拓土,成為一代元老。新一代跨國公司中國區CEO如走馬燈般,在這個位置上越坐越短。
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助理,MBA中心主任楊軍指出,跨國公司中國區頻頻換帥,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國區的業績在跨國公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今歐美經濟不景氣,所以它會通過比較短的周期調整,一定要保證中國區業績符合它的預期,否則,總體上可能就更完不成任務。跨國公司的考核也越來越符合國際趨勢。
跨國公司中國區掌門人更迭加速
跨國公司中國區CEO換帥年年有,但今年卻特別多。特別是在零售、3C領域,更是出現了換帥潮現象。
從零售領域看,幾乎所有的大型跨國連鎖機構的中國區掌門人都被換掉,使得此前被視為穩健運營的連鎖業CEO,成為換帥的“重災區”。
10月17日,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爾瑪宣布,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辭職,沃爾瑪亞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貝思哲將暫時兼任沃爾瑪中國臨時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盡管沃爾瑪并沒有對陳耀昌辭職的原因給予說明,但業內普遍認為與重慶沃爾瑪“假綠色豬肉”案密切相關。
此前的9月30日,麥德龍發布公告,何哲偉將接替蔡天樂出任麥德龍中國區總裁兼首席運營官;8月份,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任命現任家樂福國際發展市場執行董事T hierryG arnier擔任中國區新總裁,而在華任職6年的家樂福原中國區總裁羅國偉則于明年4月調回總部;再往前追溯,今年3月,英國零售巨頭TESCO的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陶邇康也調回英國總部,其韓國區首席運營官施敦庭接替陶邇康成為中國區的新任CEO;近日,還有零售業人士爆料稱,LV中國區總裁即將易人,施安德將去新的公司任職。
3C領域的換帥也讓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是昔日手機霸主諾基亞的中國區掌門人一年內走馬燈似的換了3人。2010年12月,諾基亞全球副總裁、中國公司副董事長
鄧元鋆突然離職;今年6月,剛剛統管大中國區、韓國及日本業務不足半年的梁玉媚也宣布離任,此后,梁玉媚負責的業務暫由諾基亞全球主管銷售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趙科林代管;就在上周,諾基亞宣布,任命谷思華為中國區負責人,該任命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
宏碁中國區掌門人的位置也是個燙手山芋。宏碁盡管此前在國際市場上呼風喚雨,但在中國內地市場的表現卻乏善可陳。自2002年以來,黃振宗、林顯郎、賴泰岳、艾仁思先后執掌宏碁中國區業務,就在上周末,德國人艾仁思也離開了宏碁中國區總裁的職位,林顯郎重返中國區。
經營業績不理想,以及重大負面新聞,是導致上述人事變動的主要原因。一家大型手機經銷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諾基亞被蘋果打得滿地找牙,中國市場成了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所在,其在中國的業績持續下滑,使得諾基亞不得不在一年內三換中國區掌門人。“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大勢如此,非換人就能解決。”
跨國公司中國戰略進入4.0時代
從2010年上半年開始,跨國公司即紛紛指責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引發“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勞動法讓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是政策上逐步取消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
管理和市場專家將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2年,跨國公司在當時只是進行探索性的投資;從1992年到2001年是第二階段,隨著中國擴大開放,以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跨國公司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第三階段始于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經濟建設提速,內需的崛起,引發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擴張潮。
如今,隨著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監管的逐步趨嚴,加上“超國民待遇”的逐步喪失,跨國公司中國戰略進入4 .0時代。一位知名IT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道,現在跨國公司中國區掌門人的位置,就如同火山口。“做得好是應該的,因為中國市場是發展最快的市場,業績做好了,明年的指標毫無爭議地要翻番;做不好,就只能走人,連解釋的余地都沒有。這樣的高壓,沒有幾個人能夠承受。”
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助理,MBA中心主任楊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現在跨國公司中國區頻頻換帥,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國區的業績在跨國公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今歐美經濟不景氣,所以它會通過比較短的周期調整,一定要保證中國區業績符合它的預期,否則,總體上可能就更完不成任務。跨國公司的考核也越來越符合國際趨勢。
楊軍指出,發達市場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比如說美國市場或者是香港市場,一個真正意義上的CEO,如果連續三個季度的業績沒有達標的話,就會被換掉了。“外國人總是覺得‘換手如換刀’,外企企業‘缺了誰都會轉’的理念,使得他們總是認為換一下總比不換強,這很正常。但中國人對此還不習慣。”
洋CEO流向中國,華人CEO流向民企
6月20日,惠普公司在其官網宣布,任命史蒂夫-吉爾為惠普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暨全球銷售副總裁。這是自惠普中國1985年正式進入中國以來迎來的首位洋CEO,此前擔任惠普中國CEO職務的均為華人。惠普方面表示吉爾“層級更高”,他的到來,表示總部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專門從事薪酬咨詢服務的公司韜睿惠悅在一項研究中指出,盡管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將目標鎖定在培養本土人才出任高層職務上,但目前卻有背道而馳的趨勢,在華跨國公司的洋高管人數,并未比10年前減少。惠普“破例”的任命,其他諸多跨國公司早已開始。今年3月18日,波音公司宣布一項人事任免:馬愛倫接替現任總裁王建民;后者是波音進入中國30年來首任華裔中國總裁,坐鎮中國已9年;同在3月,NBA主席大衛-斯特恩宣布,國際女子網球協會總裁舒德偉擔任中國區CEO,接替前任CEO陳永正留下的空缺。
“隨著中國市場行為逐步規范,人情世故的作用在減弱,真正的市場操控能力成為中國區CEO的第一要素。以前跨國公司在中國打的是游擊戰,現在轉向陣地戰,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或換上洋面孔就成為一種趨勢。”楊軍強調。
與洋CEO回流中國區趨勢相對應,越來越多的華人職業經理人開始向民企流動。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外企高管越來越多流向到民企,比如這幾個月來讓人印象深刻的AMD大中華區總裁郭可尊入主神州數碼,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總經理朱近之轉投華為,被看作華為努力培養自己的適合西方人口味的人才,微軟亞洲工程院長張宏江空降金山軟件等等,一系列多年在外企圈打轉的高管回流民企,標志著中國企業正在改變力量對比的版圖。
但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標亦提醒本報,“現在有一種趨勢是外企的職業經理人向國企流動,這并不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應該大批人才流入民企才更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