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容引發債基“搶人”:基金經理價碼漲至500萬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發布時間:2011-12-05
今年10月以來,固定收益類的基金經理變更已經超過13起(分級、拆分基金合并計算),其中僅11月18日就有5只債券類基金變更基金經理。雖然相對于期間內24起股票基金經理變更依舊不占多數,但其變更頻率卻較之前明顯增加。
而且,股票型基金經理的變更中不少是因內部調崗,且不涉及投資總監級別,但10月以來,就有三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級別的基金經理離職。
頻繁流動的背后,是固定收益類產品迅速擴容背后引發的人才爭奪。這種爭奪不僅限于基金行業。此外,從年初開始,保險、券商、基金之間固定收益類人才的流動也在加速。多家基金公司從保險公司處聘請了固定收益領軍人物。
債基擴容加劇人才緊缺
這樣一組數據可以直觀地表明固定收益類人才需求的變化: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市場僅21只債券基金,占基金總數的6%左右。而截至目前,債券基金數量已有130只,占基金市場總數的14.62%.4年之內,債基數量擴張了5倍以上。
這一趨勢可能還將持續。數據顯示,在目前正在等待證監會批文的新基金中,債券基金的占比已經超過1/3.此外,券商、保險公司對債券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長。
“基金行業起步開始就一直以股票投資為主,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者數量也遠遠高于債基。即使是現在,優秀的債券基金經理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市場中的影響力也不如優秀的股票基金經理。”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總監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表示,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股市震蕩,債券基金以穩定的收益率逐漸獲得了更多投資者的認可。另外,相對于股市,整個債券市場這些年的發展更快,投資債市的資金增加勢必造成資金管理人才的缺乏。
目前基金的發行情況也體現了這點。整個2011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在11億元左右,而債券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達到了20億元。
此外,社保基金新管理人的產生和企業年金客戶的逐漸增加也加劇了對固定收益類人才的需求。與普通投資者相比,這類資金量更大的客戶都傾向于低風險的穩定收益。在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中,固定收益團隊掌管的資金很大一部分都來自特定資產客戶和企業年金,這些基金公司也建立了較為龐大的固定收益團隊。
對固定收益人才最為“渴求”的是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以補充產品線為目的正在籌建團隊的小型基金公司,或者打算以固定收益類產品作為自己特色的中型基金公司。
固定收益人才培養難
股票型基金人才缺乏怎么辦?挖人,或者自己培養。但現階段,基金補充固定收益類人才更多依靠的是前者。
債基與股基不同的人才成長方式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在基金公司,最早的股票基金經理往往來自券商,之后的大多數基金經理則是從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培養而成。而債券基金經理主要出身交易員。
受到債券市場流動性的限制,優秀的債券型基金經理除了研究宏觀經濟,判斷市場趨勢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場外交易,即找到合適的對手盤。這就需要債券基金經理對債券市場中不同的銀行、保險、券商、QFII等主要交易機構有所了解,包括這些機構投資債市的偏好,他們對市場走勢動向的判斷,以及投資特點是什么。
如果說股票基金經理對個股或者股票大市的研究還可以通過快速學習或者個人的天賦而獲得,債券基金經理所需要的場外交易的人脈則更需要時間的積累。“培養一個合格的債券基金經理,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表示。而債券基金的大擴容也不過是近三年的事。
搶人
從原有的市場格局來看,原有的固定收益類人才往往集中在銀行、保險等機構中。拋開薪酬待遇的差別,銀行和保險對固定收益類產品更為重視,投資經理掌管的資金體量與債券基金的規模也往往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基金公司不得不提高吸引人才的價碼。記者從市場中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一位成熟的債券基金經理的年薪已經漲到300萬元以上,甚至500萬元左右。與優秀的股票基金經理相比,這一收入并不高。但較債券基金經理以往的收入,已有明顯提升。
此外,基金公司試圖通過向宣傳、包裝等公司資源上傾斜來吸引一部分固定收益類人才。而這一點對原有的保險等機構的固定收益類人才而言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位從大型險資轉投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就坦承,相比于更為封閉的保險產品,基金的業績、持倉等更為公開透明,正確投資產生的市場效應更加明顯,這是吸引其轉投基金的最大原因。
與中國內地相比,海外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發展歷史更久,體量也更加龐大,擁有更多人才。一些基金公司則借歐美不斷出現金融動蕩的機會,從海外吸引固定收益類人才。近期,至少有兩家基金公司從海外聘請了新的固定收益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