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征房產稅能降房價是一廂情愿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4-28 10:33:57
房產稅可能開征的消息再次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繼重慶宣布擬征特別房產消費稅后,上海也將開征住房保有稅。著名經濟學家、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表示,現在房地產價格飆升,相當一部分城市出現了泡沫。房產稅如果開征將對需求結構調整起到關鍵作用,進而對遏制高房價產生直接作用。
國內房價過高的頑疾久治不愈,政府管理部門與經濟學家們便打起了開征房產稅的主意。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市長黃奇帆就重慶市如何抑制房價問題提出了四條有力的舉措。其中最具殺傷力的,無疑是提出要對高端房征收“特別房產消費稅”的舉措。看到重慶在行動,上海也不甘落后,隨即提出將開征住房保有稅。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部部長楊紅旭認為,物業稅作為一個重要稅種,需要人大立法通過,過程較長,因此政府部門可能會先以房產稅或類似的名義先在個別高房價城市試點,主要目的還是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而現在正是較好時機,因為3月以來部分城市的部分新盤又開始新一輪漲價,逼迫有關部門出臺更緊的調控措施。這堪稱遏制高房價的“第一利器”,威懾力超過其它稅政和信貸政策。
其實,早在2007年樓市非理性上漲之時,許多業內經濟學家就提出過推進物業稅出臺、減少流轉環節稅費的建議。由于物業稅在全國范圍內征求了幾次意見,仍未提交全國人大討論,有些人顯然坐不住了。近來,看到房價上漲過快,一些政府管理部門或經濟學家再次建議開征房產稅,以期通過稅收杠桿,遏制富人、投機者炒房,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
他們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國外也有征收房產持有稅的先例,但是在國內未必行得通。國外開征房產稅與我們的住房消費背景并不一樣。據有關專家介紹,在國外,征收房產持有稅是在較少有新開樓盤的情況下,保證房地產稅收的一種政策。也就是說,國外征收物業稅的目的與調控樓市沒有直接關聯。而且,中國新開樓盤數量并不少,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達1.6億平方米,房產稅收來源根本沒有問題。
在中國產業形態中,對房地產業征收稅費是最多的。一套房子經過立項、建設、配套、銷售等諸多環節,要收取多少稅費?出席今年“兩會”的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給出了答案:中國現階段涉及房地產的稅種有12項之多,涉及房地產的收費多達50項,兩者共計62項。如果再開征房產稅,其稅費將達到63項,這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每一項收費或收稅,房地產商不可能為此“買單”,最終的承擔者必然是廣大購房戶。有事實和理由為證。據報道,一位在珠三角和廣西、云南多年從事樓盤開發的房地產開發商稱,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房開商能夠拿到其中40%的利潤,余下超過40%的利潤全部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
種種跡象表明,開征房產稅抑制房價過高這一構想正被一些政府管理部門或經濟學家當成武器四處使用。實際上,稅收成本必定被轉嫁到買賣雙方的弱勢一方頭上,征稅抑制的是交易量而不是價格。開征一個新稅種的目的應該是解決現實問題,而不能錯誤地理解為收稅就是掏房屋持有者的腰包。
有人炒房漁利,有人囤積居奇,一定程度上抬高房價,造成樓市低迷,政府采取措施干預,無疑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要看到,大部分百姓買房都是為了改善自身居住條件。他們購買一套房子都力不從心,再在他們脆弱的肩膀上加稅收擔子,并不可取。如果政府能夠以高效率的手段鼓勵房地產商參與住房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經濟適用房,情況可能會好得多。
事實上,開征房產稅能夠抑制高房價只是一廂情愿。高房價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甚至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措施的出臺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房地產業現在陷入了調控不力、征稅、再不力、再征稅的惡性循環,必須跳出死循環才能認清問題。有關方面在討論開征房產稅之前,首先應該理清住房消費的多種關系。綜合考慮豪華住宅與普通住宅的區別,個人自住房屋與個人多處房產,家庭實際人口與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后作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