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并軌提升一體化含金量
來源:蘇州日報發布時間:2012-03-14
10日,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在北京接受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的聯合采訪,暢談蘇州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如何扎實推進城鄉社保三大并軌,以及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等。蔣宏坤表示,只有把城鄉社會保障構筑好,才能充分體現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才更有利于提升社會和諧水平。
(據《蘇州日報》)幾年前,蘇州就出現了有些人“農轉非”之后,又千方百計要“非轉農”的新聞。可見,在如今的蘇州,農村居民的日子是不輸給城市居民的,甚至還可以這么說,有不少農村居民過得比城里人還愜意、舒坦呢。這也許可以看作是蘇州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歷史剪影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表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大致會經歷城鄉隔離、城鄉聯系、城鄉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的四個階段。其中,當城市化水平達到70%-80%以后,城市文明已基本普及到農村,也就是基本上實現了城鄉一體化。蘇州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城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至今,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蘇州基本構建起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并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的新格局。
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是要“吃掉農村”,把農村變成城市,而是要通過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發展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對于蘇州來說,現實的課題就是要不斷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讓農民共享蘇州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的成果。而要做到這些,肯定是不能靠“自然而然”的。西方的制度經濟學派就認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市場,而是社會制度安排中的權力結構。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城鄉資源配置最優化,必須從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入手,通過社會管理創新,促進農村、農業、農民邁上現代化之路。譬如,蘇州農村通過“三集中”,即工業向規劃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農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城鄉社保并軌是城鄉一體化的一大難點,從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水平、質量角度上來講,讓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無疑是從制度層面提升其含金量。因為,如果一個地方的城鄉一體化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不具備相當的實力,是難以做到的。反之,也只有低保、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真正做到城里城外一個樣了,蘇州的農村居民才能更自信、更自豪地說:伲格生活一點也不比城里人推扳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