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保 農民工心里很糾結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發布時間:2012-03-09
連日來本報關于《養老金“八連漲”仍難解社保之困》的系列報道,在與會的代表委員中引發熱議。今天,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3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向記者談起了他們自己面對社保時內心的糾結。
“社保賬戶的轉移接續直接影響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生活質量。”朱雪芹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后,解決了城市戶籍,成為一名上海新市民。雖然身份變了,但不公平的社保制度并沒有徹底與她告別。
“農民工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行業,或在服務行業就業,由于勞動附加值低導致流動頻繁,農民工往往在打工城市繳納了保險,但由于繳費時間不夠、或隨著離開而‘自動歸零’,漂在打工城市,不管是領取養老金還是報銷醫療費都要奔波勞累、處處遭遇關卡。” 朱雪芹的一席話道出了許多農民工的心酸。
“誰不想有社會保險?在工地上跟著包工頭干,常常連勞務合同都沒有,能按時、足額拿到工錢就不錯了,根本不敢指望能替我們繳納社會保險。而且,真要繳社保,個人也得掏一部分,還要繳夠15年,這個難度也太大了。” 朱雪芹這一席話又說出了很多農民工對社會保險的糾結心態。
康厚明快人快語,他向記者細數社保的不公:農民工參保率非常低,特別是建筑行業的農民工,由于很多工程都經過了層層轉包,農民工們大多與業主之間沒有直接的勞動合同關系,老板為了減少管理費用,把應該為農民工交納的各項保險都拋掉了,變相地推卸責任。
“農民工社保標準較低,也挫傷了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康厚明認為,農民工之所以參保不多,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工作性質決定的,一些年齡偏大的農民工由于工作時間短,保險標準又低,所以不愿繳納社保金,一些老板則以“流動性大”為借口,不愿為農民工繳社會保險,其實,除了部分年齡較大的農民工外,大多數農民工還是渴望能“老有所養”的。
胡小燕說:“很難想象,農民工會在同一個地點打滿15年工。如果農民工繳了一兩年或者六七年退了保,本人所有的繳費年限和記錄都不復存在。如果再參保就要從零開始計算,還要再繳15年才能符合要求,頻繁的‘退保’使他們永遠達不到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
康厚明告訴記者,從2008年起,國家政策中已經規定,社?梢援惖亟愚D,但由于政策落實不到位,目前很多農民工實際上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
朱雪芹則期望國家統籌考慮地方政府、企業、農民工三者利益關系,設計出一套適應農民工高流動性、低繳費能力、能轉移接續的靈活的社保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