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房推高房價遏制“三邊”建樓刻不容緩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5-05 08:18:43
圍水建設一哄而上 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隨著房地產市場特別是高端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稀缺水景資源”成了市場長久不衰的追逐熱點,圍繞河邊、湖邊、海邊而建的“三邊”別墅、公寓樓、酒店等高檔地產及物業項目密密層層,在滿足少數階層寡占水景的同時,也剝奪了原本屬于全體市民的公共空間,破壞了水體自然生態系統,甚至嚴重影響了行洪減災等功能的正常發揮,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對此有專家稱為“河不像河、湖不像湖、海不像海”,嚴重違背了科學發展觀。
“三邊”的經濟價值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
“三邊”建樓在我國并非是一個新問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海南地產狂潮席卷而來的時候,挾“中國唯一熱帶旅游資源地”的核心賣點,海景用地就曾經上演過瘋狂的擊鼓傳花游戲。1998年國務院房地產市場改革以來,嗅覺敏銳的開發商們就將目光對準了各個城市的河流湖泊,以及城市外圍的濕地和海岸線。這些滿足了消費者依水而居、觀景怡情心理的地塊,自然成為了地產商或開發或囤地的優先選擇。
客觀而論,在房地產改革初期市場并不火爆甚至是有些冷清的時候,合理適度的開發并沒有過多的影響水資源的公共屬性,在一定程度上還改善了周邊的形象。但是隨著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一些城市適合商業開發的水景資源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原本不宜用作地產開發的“三邊”地塊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列入了“招拍掛”的程序,甚至有些地方動起了填湖填濕造地或是擠占河道的念頭。例如,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從2005年開始,云南大理洱海公園的情人湖就被逐步填埋開發成別墅區,原本屬于全體大理人的城市公園儼然成了富豪權貴的專屬花園,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不滿。
“三邊”建設的混亂局面將帶來嚴重后果
與“三邊”建設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相比,其潛藏的弊端牽涉面廣,后果嚴重,長久來看是百弊叢生,得不償失。
第一,圍水建設將嚴重影響水體的防洪減災功能。河流湖泊等水體周邊的建設要嚴格按照國家防汛的相關要求,否則一旦洪水來襲后果不堪設想。在埃及,當地專家就介紹說尼羅河最大的問題不在阿斯旺大壩,而是大壩下游層出不窮、步步緊逼的城市建設,一旦遇到超標準洪水或是意外情況將會給下游帶來滅頂之災。我國三峽大壩下游也開始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此外歷史上因為圍水造田而加劇洪水的事件也屢見不鮮。2002年武漢漢陽長江河道內的“外灘花園”就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要求下被強制爆破拆除。我們不能因為有了庫容巨大的水利工程就忘記了洪水肆虐的教訓,鋌而走險地擠占河道和湖泊。從歷史上“圍湖造田,向天要糧”到現在的“圍水建樓,向水要房”,變化的只是被擠占水域的利用方式,不變的是盲目擴張和極度短視,建設檔次的提升只會使我們將來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
第二,圍水建設將嚴重破壞水體的生態系統。無論是河流湖泊,還是濕地海岸,都是當地復雜生態系統的珍貴載體。水域生態系統并不僅僅包括水面范圍,還包括向陸地過渡的灘涂、沼澤、泥炭地等。例如南方生長于海岸淺灘的紅樹林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而珍貴的生態系統;濕地提供了復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形成了獨特的天然基因庫等。不合理的“三邊”建設必然造成水體面積萎縮、水質污染、生態退化等惡劣后果。在我國水資源短缺和污染相當普遍、生態環境相對惡劣的局面下,珍惜和保護水生態系統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艱巨任務,否則即便是鄰水而居,也只能面對失去生機和靈氣的死水涸澤。
第三,圍水建設將嚴重破壞城市的公共景觀。城市水景是全體市民的共有資源,超負荷的圈水開發必將侵害全體市民的公共權益。特別是對于一些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價值的河流湖泊,更是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把這種歷史文化和公共景觀裹以銅臭并私相授受,受損害的不僅僅是周邊的市民,還包括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歷史傳承。
堅決遏制“三邊”建樓,切實保護城市水資源
“三邊”亂建這種只顧經濟效益和財政收入,漠視防汛安全、生態系統保護、城市格局、市民權益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現象的發生,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地方政府有意無意地把城市經營曲解為圈地賣地和推高資產價格,熱衷于追逐短期效益和任內政績,在城市規劃和土地用途劃定上只關注直接經濟利益,而對負面影響視而不見,對公共權益漠不關心,對社會發展麻木不仁。因此必須堅決遏制“三邊”建樓,切實保護城市水資源。
一是要科學開展城市規劃,合理劃分城市水功能區域,充分論證建設項目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二是確保城市建設與歷史人文環境相協調,在文化傳承的主線上深化和拓展城市內涵;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市水景資源的公共屬性,最大程度地改善全體市民的人居環境;四是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在法律層面加強對“三邊”建樓的約束和監管,切實保護城市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