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改革將出臺不能忽略“房價”隱形因素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1-16 16:13:10
貧富差距的鴻溝不斷加深無疑是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過收入分配制度來改變目前貧富差距過大的現狀同樣是時下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表示:由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制定的收入分配調節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待批,各項改革措施有望于年內出臺面世。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發展問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用于衡量全體居民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基尼系數從2000年開始就突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并于2007年達到0.48.
緣何當年改革開放總工程師鄧小平所期待的“先富帶動后富”并未于中國大地實現,相反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恐怕難辭其咎。此外,個稅起征點長期偏低;社會保障體系缺失導致居民未來消費預期大大上升;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飆升導致未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降低等綜合因素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揚會對中國收入分布、貧富差距與拉動內需產生深刻的影響。
尤其是近10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與消費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社會高速成長所推動的房地產市場黃金10年造就了一大批開發商、銀行與投資者。使這些原本處于相對較高收入的階層有機會進一步擴大自身的收入分配優勢,考慮到目前中國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本來就處于中低收入的階層卻受制于房價的日趨走高,被迫成為房奴,或者幾乎沒有購房能力,這部分人未來的預期購房支出大大增加,其未來的收入實際上通過房地產市場轉移給掌控投資機會的高收入階層,社會貧富差距面臨進一步擴大到可能。
除了高房價帶來的“收入轉移”效應之外,地方政府所依仗的土地財政也是轉移未來中低收入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相關研究機構的結論: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中平均有4成為政府土地出讓金與稅收收益,而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這一比例高達6成。事實上,土地財政的確已經成為眾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例如,根據《中國經濟周刊》披露的信息,上半年地王頻現已經導致截至第三季度,上海土地出讓金收益近500億,遠超年初確定的全年393億目標。
從資金流轉與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高額度、高比例的土地財政實際上相當于政府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征稅。畢竟商品房的最終消費者是廣大的中低收入階層,而非中間投資者,因此高房價帶來的政府高收益實際上也意味著對中低收入階層的高額稅收。這對于改善未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中低收入階層的未來實際可支配收入,并進而建立和諧穩固的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具有無法回避的負面沖擊。
縮小中國貧富差距,創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發改委所提出的收入分配調節方案強調“限高、促中、提低”的政策原則。但是現實中高收入階層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于投資收入,其避稅與收入實現手段多樣化。這也是為何中國少部分高收入階層掌握了全國大部分財富,然而個稅征收的實際情況卻顯示超過6成都稅額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原因。
而中低收入階層往往其財富的主要來源是就業收入,而非來自投資品。因此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降低中低收入階層未來的購房預期支出,比任何其他調節政策更直接的影響到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分布。這一點需要引起相關決策層深切關注,并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
分配制度改革將出臺 不能忽略“房價”隱形因素
未來房價必將下跌 暫緩買房五大理由
房企融資為搶地 瘋狂赴港或推高房價
重慶等地成交量翻番 房價出現強烈反彈趨勢
二次房改傳被否眾人希望落空 畸高房價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