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管理
來源:發布時間:2008-03-05
撣去灰塵,去除厚重的附著物,也許就能發現你心靈深處的下一座高山。就像董峰所說,“我的長征簡化了我的生活,深化了我的思想。”
不想管理藥方二
授權他人
人生境界達到一定高度的表現
企業究竟是誰的?這似乎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幾乎99.9%的老板都會拍著胸脯說,“當然是我的。”
但是,也有很多看透了的企業家說出了問題的最終答案,企業是社會的。這樣開放的思維并不以企業大小而論,世界首富蓋茨、華人首富李嘉誠都講過類似的觀點。
而在此價值觀的前提下,才會認清單一的個體無法在社會上成功,團隊和協作成為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主旋律。放在銀行賬號上的數字對你意義到底有多大?如果脫離了你的員工、你的顧客、你的供應商,你的企業、你的成就會怎么樣?誠意授權成為解決企業家“不想管理”困惑的第二種良藥。
“我對王均金的授權百分之百滿意。”均瑤集團CEO黃輝,面對《英才》記者關于授權滿意度的疑問,給出了一個不留任何余地的回答。
此時,距離去年底王均金和其弟王均豪正式退出經營層,已經有半年時間。無論是作為董事長的王均金,還是作為CEO的黃輝,都已經在這段時間的磨合中,各自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我們從均瑤集團的一期內刊上,就可以清晰地發現:王均金在充當了一年的臺前執行者后,又正式隱退到幕后。他去中央黨校參加研修班、到香港拜會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黃輝則風塵仆仆地趕往各地的分公司,了解員工的心聲。即使是當均瑤的公關人員安排采訪時,也更愿意讓黃輝多與媒體接觸。
多年來一直服務于跨國公司的黃輝,也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跨國公司的文化和理念帶到均瑤來。
交換名片的時候,黃輝和另一位同樣來自跨國公司的公關部總監王忠,都習慣性地將名片放在印有英文介紹的那一面。用英文名稱呼對方,也開始流行,“以前老板都不用英文名,我們自然不會這么去叫他們,”均瑤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國際化,正是黃輝到均瑤來的最大任務,也是王均金和王均豪兄弟最看重的素質。
從2004年11月7日大哥王均瑤離開后的大半年里,是王均金最為困難的時候。
他不僅要面對關于均瑤集團的各種負面消息,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質疑,更重要的是他成為最后拍板的那個人。而經過初期的多元化發展后,如何清晰集團業務、形成核心競爭力,成為王均金最頭疼的問題。
沒有人知道,相對內向的王均金將這副重擔挑在肩上,內心承受了怎樣的壓力。弟弟王均豪能感覺到的是,二哥的抗壓能力提高了,處理事情也更加冷靜成熟了。
就在王均金逐漸捋清均瑤的業務時,時任畢博大中華區總裁黃輝剛從公司離職,處于“禁業期”。王均金也正在尋找理想的職業經理人接替自己。
婚姻總是與永恒兩個字放在一起,王均金較含蓄的表示了他的期望,“希望五年、十年后黃輝還是均瑤的CEO”。黃輝則更為直率,將這份責任定義在“退休前的最后一份工作”。
王均金為了給予黃輝充分的權力,不僅自己退出經營層,弟弟王均豪也不例外,而且均瑤各個板塊的負責人都已經是職業經理人。
據悉,黃輝目前擁有包括對集團副總、各專業板塊老總以下的人事擁有直接任免權。同時,對于集團高層人事任免,黃輝不但有建議權,還有“一票否決權”。
黃輝上任后,開始對均瑤集團進行了一個大的組織結構調整,對多年來積累的資產進行了清理,明確了集團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以航空運輸、品牌營銷服務和百貨零售為三大支柱產業。
黃輝表示,他更愿意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推進改革,并且他強調,原來40多人的高層管理團隊,在他上任后只增加了兩三位跨國公司背景的人員,并且“盡可能利用原有的管理團隊”。
但前不久均瑤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均瑤乳業傳出的數位創業元老集體辭職,矛頭對準的正是接替王均豪的張桂郎——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民營企業引入新鮮血液,向現代企業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黃輝對此卻充滿信心,因為雖然“磨合永遠不可能結束”,但他與管理層在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這也正是他前期大量的溝通打下了鋪墊。
同樣想得開的人還有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從他和太太合寫的《擋不住的趨勢》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當年那個美好的愿望:多年前,明正與我就曾夢想卸任的一天,我們曾開玩笑說:“最好變成神雕俠侶,平常人間無賴就隱居山間逍遙自在;世間或忽然有難,就翩翩然乘著神雕下凡相助;事成之后,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當時想著都快樂,我想這就是最圓滿的創業結果。
2004年底,他們的愿望實現了。張明正將CEO之職交到陳怡樺的手中,陳怡榛也不再像以前沖鋒陷陣了。
張明正從執行者,轉變為指導者、教練。他的網球功力更上一層樓,高爾夫球技術突飛猛進,還愛上了騎馬,太太也開始去完成一直計劃的學習任務。
其實,當張明正夫婦還在做一線管理者的時候,他們就一直能抽出時間享受生活。馬來西亞叢林、越南地下抗戰區、科羅拉多綠皮皮筏、冰島釣鮭魚,這些非觀光區都曾是他們忙里偷閑的度假地。
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當被問到“很多CEO抱怨時間不夠用,你為什么會有很多的時間去滑雪、釣魚、潛水”時,張明正的回答是:“現在我每天想的是,什么事情我不應該做,怎樣把自己的工作范圍縮到最小。”
因為在張明正看來,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要學會授權。因為領導用授權的方式,能讓經理人、員工對工作產生熱情,進而充分發揮自我潛力。
能否放權,可能關鍵不在于客觀上能否,而在于你主觀上是否愿意。就像陳怡榛所說:“創業似乎就像養兒育女,在必要的時候要全心扶持,在適當的時機要懂得放手。”
不想管理藥方三
賣掉公司
獲得一種更輕松的生活方式
金錢并非人生和成功的惟一表現。金錢或地位并非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惟一標準。人生的價值并非一個顯赫的稱呼,也不是一張并排著四個老人頭像的紙張。成功人生包括了許多方面。家人、朋友、愛好、健康、文化、藝術、創造等,都是成功人生的表現方面。
賣掉公司,成為擺脫一切煩惱的最痛快方式。
新浪資深副總裁王濱現在已經乘風破浪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雖然也是幾千萬的身價,雖然他所做的SP(短信服務商)公司在業界小有名氣,但這些遠沒有航海帶給他更多的人生價值。
今年5月,巴黎,中央電視臺直播了王濱一行的首次中國帆船環球航行儀式。而王濱的名字也被記入中國的航海歷史。
讓王濱有如此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前提是他把自己的公司賣給了新浪。
王濱的生活似乎總在追尋生活更多的意義。十幾年前,成為當地最年輕的緝毒隊長的王濱,在同手下兄弟把酒言歡之際,感到了一絲沮喪。原因不是現在發展不好,而是自己的未來看的太清楚,“發展的最順利,在我退休之前可以當上市公安局副局長。”
郁郁寡歡之后,王濱辭去了公職,到深圳創業。從修理工程機械開始,到發展為深圳最大的工程機械維修商,只用了短短幾年。上世紀90年代初,王濱也有了幾百萬的身價。然而受到地域所限,王濱還是把未來看的太清楚。于是,王濱第一次賣掉了公司,把大部分股份和管理權賣給了創業伙伴,讓他們去打理。至今,他還能每年得到100萬左右的收益。
離開之后,王濱又開始炒股,適逢1999年最好的行情,初入股市,王濱因為運氣又賺得了大筆鈔票,而在此時,王濱又看出了SP的潛在價值,把從股市賺來的大筆資金投入SP公司。
因為管理得力,利潤豐厚,王濱的SP公司被新浪看中,收購。王濱此后便成了新浪的職業經理人和股東。而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海上航行,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想管理藥方二
授權他人
人生境界達到一定高度的表現
企業究竟是誰的?這似乎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幾乎99.9%的老板都會拍著胸脯說,“當然是我的。”
但是,也有很多看透了的企業家說出了問題的最終答案,企業是社會的。這樣開放的思維并不以企業大小而論,世界首富蓋茨、華人首富李嘉誠都講過類似的觀點。
而在此價值觀的前提下,才會認清單一的個體無法在社會上成功,團隊和協作成為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主旋律。放在銀行賬號上的數字對你意義到底有多大?如果脫離了你的員工、你的顧客、你的供應商,你的企業、你的成就會怎么樣?誠意授權成為解決企業家“不想管理”困惑的第二種良藥。
“我對王均金的授權百分之百滿意。”均瑤集團CEO黃輝,面對《英才》記者關于授權滿意度的疑問,給出了一個不留任何余地的回答。
此時,距離去年底王均金和其弟王均豪正式退出經營層,已經有半年時間。無論是作為董事長的王均金,還是作為CEO的黃輝,都已經在這段時間的磨合中,各自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我們從均瑤集團的一期內刊上,就可以清晰地發現:王均金在充當了一年的臺前執行者后,又正式隱退到幕后。他去中央黨校參加研修班、到香港拜會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黃輝則風塵仆仆地趕往各地的分公司,了解員工的心聲。即使是當均瑤的公關人員安排采訪時,也更愿意讓黃輝多與媒體接觸。
多年來一直服務于跨國公司的黃輝,也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跨國公司的文化和理念帶到均瑤來。
交換名片的時候,黃輝和另一位同樣來自跨國公司的公關部總監王忠,都習慣性地將名片放在印有英文介紹的那一面。用英文名稱呼對方,也開始流行,“以前老板都不用英文名,我們自然不會這么去叫他們,”均瑤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國際化,正是黃輝到均瑤來的最大任務,也是王均金和王均豪兄弟最看重的素質。
從2004年11月7日大哥王均瑤離開后的大半年里,是王均金最為困難的時候。
他不僅要面對關于均瑤集團的各種負面消息,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質疑,更重要的是他成為最后拍板的那個人。而經過初期的多元化發展后,如何清晰集團業務、形成核心競爭力,成為王均金最頭疼的問題。
沒有人知道,相對內向的王均金將這副重擔挑在肩上,內心承受了怎樣的壓力。弟弟王均豪能感覺到的是,二哥的抗壓能力提高了,處理事情也更加冷靜成熟了。
就在王均金逐漸捋清均瑤的業務時,時任畢博大中華區總裁黃輝剛從公司離職,處于“禁業期”。王均金也正在尋找理想的職業經理人接替自己。
婚姻總是與永恒兩個字放在一起,王均金較含蓄的表示了他的期望,“希望五年、十年后黃輝還是均瑤的CEO”。黃輝則更為直率,將這份責任定義在“退休前的最后一份工作”。
王均金為了給予黃輝充分的權力,不僅自己退出經營層,弟弟王均豪也不例外,而且均瑤各個板塊的負責人都已經是職業經理人。
據悉,黃輝目前擁有包括對集團副總、各專業板塊老總以下的人事擁有直接任免權。同時,對于集團高層人事任免,黃輝不但有建議權,還有“一票否決權”。
黃輝上任后,開始對均瑤集團進行了一個大的組織結構調整,對多年來積累的資產進行了清理,明確了集團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以航空運輸、品牌營銷服務和百貨零售為三大支柱產業。
黃輝表示,他更愿意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推進改革,并且他強調,原來40多人的高層管理團隊,在他上任后只增加了兩三位跨國公司背景的人員,并且“盡可能利用原有的管理團隊”。
但前不久均瑤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均瑤乳業傳出的數位創業元老集體辭職,矛頭對準的正是接替王均豪的張桂郎——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民營企業引入新鮮血液,向現代企業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黃輝對此卻充滿信心,因為雖然“磨合永遠不可能結束”,但他與管理層在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這也正是他前期大量的溝通打下了鋪墊。
同樣想得開的人還有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從他和太太合寫的《擋不住的趨勢》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當年那個美好的愿望:多年前,明正與我就曾夢想卸任的一天,我們曾開玩笑說:“最好變成神雕俠侶,平常人間無賴就隱居山間逍遙自在;世間或忽然有難,就翩翩然乘著神雕下凡相助;事成之后,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當時想著都快樂,我想這就是最圓滿的創業結果。
2004年底,他們的愿望實現了。張明正將CEO之職交到陳怡樺的手中,陳怡榛也不再像以前沖鋒陷陣了。
張明正從執行者,轉變為指導者、教練。他的網球功力更上一層樓,高爾夫球技術突飛猛進,還愛上了騎馬,太太也開始去完成一直計劃的學習任務。
其實,當張明正夫婦還在做一線管理者的時候,他們就一直能抽出時間享受生活。馬來西亞叢林、越南地下抗戰區、科羅拉多綠皮皮筏、冰島釣鮭魚,這些非觀光區都曾是他們忙里偷閑的度假地。
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當被問到“很多CEO抱怨時間不夠用,你為什么會有很多的時間去滑雪、釣魚、潛水”時,張明正的回答是:“現在我每天想的是,什么事情我不應該做,怎樣把自己的工作范圍縮到最小。”
因為在張明正看來,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要學會授權。因為領導用授權的方式,能讓經理人、員工對工作產生熱情,進而充分發揮自我潛力。
能否放權,可能關鍵不在于客觀上能否,而在于你主觀上是否愿意。就像陳怡榛所說:“創業似乎就像養兒育女,在必要的時候要全心扶持,在適當的時機要懂得放手。”
不想管理藥方三
賣掉公司
獲得一種更輕松的生活方式
金錢并非人生和成功的惟一表現。金錢或地位并非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惟一標準。人生的價值并非一個顯赫的稱呼,也不是一張并排著四個老人頭像的紙張。成功人生包括了許多方面。家人、朋友、愛好、健康、文化、藝術、創造等,都是成功人生的表現方面。
賣掉公司,成為擺脫一切煩惱的最痛快方式。
新浪資深副總裁王濱現在已經乘風破浪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雖然也是幾千萬的身價,雖然他所做的SP(短信服務商)公司在業界小有名氣,但這些遠沒有航海帶給他更多的人生價值。
今年5月,巴黎,中央電視臺直播了王濱一行的首次中國帆船環球航行儀式。而王濱的名字也被記入中國的航海歷史。
讓王濱有如此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前提是他把自己的公司賣給了新浪。
王濱的生活似乎總在追尋生活更多的意義。十幾年前,成為當地最年輕的緝毒隊長的王濱,在同手下兄弟把酒言歡之際,感到了一絲沮喪。原因不是現在發展不好,而是自己的未來看的太清楚,“發展的最順利,在我退休之前可以當上市公安局副局長。”
郁郁寡歡之后,王濱辭去了公職,到深圳創業。從修理工程機械開始,到發展為深圳最大的工程機械維修商,只用了短短幾年。上世紀90年代初,王濱也有了幾百萬的身價。然而受到地域所限,王濱還是把未來看的太清楚。于是,王濱第一次賣掉了公司,把大部分股份和管理權賣給了創業伙伴,讓他們去打理。至今,他還能每年得到100萬左右的收益。
離開之后,王濱又開始炒股,適逢1999年最好的行情,初入股市,王濱因為運氣又賺得了大筆鈔票,而在此時,王濱又看出了SP的潛在價值,把從股市賺來的大筆資金投入SP公司。
因為管理得力,利潤豐厚,王濱的SP公司被新浪看中,收購。王濱此后便成了新浪的職業經理人和股東。而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海上航行,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