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復習資料1
來源:發布時間:2008-10-06
勞動經濟學
勞動力市場是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中的勞動力市場現象和勞動力市場運行規律的科學。
勞動力資源三個屬性:相對稀缺性、絕對性、本質表現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個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即在個人可支配資源的約束條件下,使個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
就業量和工資的決定是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
勞動力市場的功能是通過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價格的機制,實現、調節資源的配置;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一經濟社會的基本課題。
勞動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種種復雜現象,理解并揭示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以及工資和就業決定機制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兩種,主要是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么”的問題。主要步驟是確定研究對象,設定假定條件,提出理論假說,驗證四個步驟。
規范研究方法往往成為為政府制定社會經濟政策服務的工具。
勞動參與率是衡量、測度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
總人口率參率=勞動力100%總人口
年齡(性別)勞參率=某年齡(性別)勞動力×100%該年齡(性別)人口
勞動力供給變量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被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為勞動力供給彈性。
供給無彈性E=0
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
供給有無限彈性E=~
工資率給定,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大于0。
單位供給彈性E=1
在這種情況下,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變動的百分比相同。
供給富有彈性E)1
勞動力變動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百分比
供給缺乏彈性E(1
勞動力變動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百分比
勞動力參與率的生命周期:
1、15~19歲年齡組的青年人口勞動參與率下降。
2、婦女勞動參與率上升。
3、老年人口勞動率下降。
4、25~55歲男性勞動參與率保持較高程度,沒有什么變化。
附加性勞動力經濟假說認為,在經濟總水平下降的時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級勞動力處于失業狀態。此時,為了保證家庭已有收入,二級勞動力走出家庭,以期尋找工作。因此,二級勞動參與率與失業率存在著正向關系:失業率上升,二級勞動參與率提高。
悲觀性勞動力經濟假說認為,失業率上升,二級勞動參與率下降。
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與工資率存在著如下關系:工資率上升,勞動需求減少,工資率下降,勞動需求增加。
需求無彈性:E=0
需求無限彈性:E=~
單位需求彈性:E=1
需求富有彈性:E)1
需求缺乏彈性:E(1
MRP=VMP=MP*P
勞動力市場的性質:
1、勞動力市場是社會生產得以進行的條件。
2、勞動力是一種等價交換。
3、勞動力市場的交換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工資。工資是實現和決定這種交換行為的必要手段。
4、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交換,實現勞動要素和非勞動要素的最佳結合。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馬歇爾,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爾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