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免疫性血管炎62例分析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22
我們從2001-2009年對收治的62例各種免疫性血管炎病患者,以中醫辨證分期分型治療,現回顧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均為明確診斷的各種免疫性血管炎病患者。住院患者45例,門診17例,男24例,女38例,年齡21~69(平均49)歲。其病程1周~15 a.有41例曾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療效不佳。本組免疫性血管炎病種依次為:變應性血管炎21例,類風濕性血管炎12例,白塞氏病血管炎9例,硬皮病血管炎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血管炎5例,干燥綜合征性血管炎4例,壞疽性膿皮病血管炎3例。結節性多動脈炎3例。血管炎侵犯部位及部分臨床資料:皮膚黏膜損傷(皮膚黏膜潰瘍,皮疹,丘疹,瘀斑)54例。關節受累(關節紅腫,變形疼痛等)26例。動脈受累(肢末潰破,趾指端壞死,劇痛,甲下壞死)13例。靜脈受累:(結節,索條,肢體紅腫,脹痛)18例。
動靜脈同時受累29例。血管炎侵犯內臟的(消化道病變,肝脾腫大,心、肺、腎、腦血管、神經系統損傷)26例。單發1種血管炎37例。伴發兩種以上血管炎共25例。急性發作期43例,緩解期12例。恢復平穩期7例。62例血沉增快有58例。最快86 mm/h,最慢28 mm/h.平均42 mm/h.血液流變學異常38例,免疫球蛋白升高有54例。C反應蛋白(CRP)升高51例。中醫臨床辨證依次為:濕熱血瘀型22例,熱毒血瘀型19例,陰虛血瘀型12例,氣血兩虛型5例,脾腎陽虛型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治療 中醫辨證分期分型:參照《中西結合周圍血管炎病學》[1]、《免疫系統疾病》血管炎分期分型[2];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恢復期3期。熱毒血瘀,濕熱血瘀,陰虛血瘀,氣血兩虛,脾腎陽虛5型。本組按以上中醫辨證分期分型治療,分別以服用中藥煎劑為主,水煎服200 ml,2次/d,每日一劑。服藥期間,停服西藥。連續服用,30 d為一個療程;根據病情治療1至5個療程。根據臨床表現及血管炎累及內臟程度,在分型基礎上隨證加減;兼淋巴結腫大者,加白花舌草,夏枯草,白芥子。肝脾腫大加虎杖,半枝蓮。肺纖維化加丹皮,黃芩,款冬花。蛋白尿加金櫻子,玉米須,益智仁。尿中紅細胞加大小薊,白茅根,血腥葉,胸悶氣憋加蘇梗,薤白,薄荷梗。皮膚硬化加穿山甲,皂刺等。潰瘍難愈加白蘞,赤小豆等。
1.2.2 局部治療 根據皮損的未潰,已潰,潰后分別給予:消腫散結法;蠶食法,去腐生肌,清除死骨;促進傷口愈合。外用我院制劑消腫散結膏;脈3號,4號膏。(脈3號膏、批號H20063393)(脈4號膏批號:H20063394)及外敷油紗等。
1.2.3 對癥輔助治療 急性活動進展期較重的患者:配合少量激素短期使用,病情穩定后遞減至停用。個別患者自外院一直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逐漸減量;配合燈盞花素,苦碟子注射液各30 ml靜脈點滴,1次/d.對兼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局部感染重患者,分別予降糖、降脂、降壓、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2 結果
本組參照《今日中醫外科》[3](下肢潰瘍,脫疽,紅斑狼瘡)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45例,顯效15例,無效死亡2例,總有效率96.8%.
3 討論
免疫性血管炎在中醫學中無相應病名,但據其臨床表現可歸于“脈痹、皮痹、脫疽、血瘀癥證”等范疇。在病變侵犯內臟時可歸于“五臟痹”。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先天不足,肺脾腎三經虛弱,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阻于脈絡,久瘀化熱,蘊而成毒,內舍于臟腑,臟腑功能失調,外達肌膚肢末,氣血陰陽失調。病程遷延日久,且易反復發作,虛實夾雜,諸癥盡顯。本病屬本虛標實。根據臨床分期辨證;在急性期以急則治其標為原則。此時為邪盛新瘀發生階段,全身性癥狀和局部皮損的血管炎免疫反應癥狀群進行性加劇,甚則累及內臟;以邪實為主,故以祛邪為主(中醫消法),抓主此期以熱毒,濕熱,血瘀型為主(共占臨床的85.5%)故急投清熱解毒,涼血利濕,化瘀通絡藥物,使熱退濕化瘀消,控制病情發展,不致毒邪內傳而侵犯內臟。在緩解期以標本兼治為原則,為邪退生新,正虛瘀留階段。全身癥狀和局部皮損,各種血管炎癥候群逐漸趨向好轉緩解。扶正祛邪并用(中醫托法),予清熱養陰,益氣通絡藥物,使正勝邪退,托毒外出,促進皮損愈合。在恢復期或血管炎病變早期,以緩則治其本為原則;為邪去正勝,舊瘀未凈階段。
全身癥狀局部皮損及血管炎癥狀恢復到一定水平,病情相對穩定。此時以正虛為主證。以扶正為主(中醫補法),用益氣養陰,溫陽健脾藥物,扶正固本,調和陰陽氣血,使氣旺陰足邪退絡通,皮損愈合,諸癥消止,使失衡狀態下的病理反應達到平衡。
本組治療根據中醫辨證和免疫性血管炎共同發病機制,按辨證辨病結合分為3期5型,我們在臨床上以辨病分期為經,中醫辨證分治為緯;在臨床上形成縱橫交錯立體坐標定位體系;就能及時準確的把握各種復雜多變免疫性血管炎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止血管炎侵犯內臟。總有效率96.8%;取得較為滿意療效。體現了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思想[4].
【參考文獻】
[1] 尚德俊,王嘉桔。中西結合周圍血管炎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369.
[2] 姜良鐸,張永生。免疫系統疾病[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23-324.
[3] 王永炎,王沛。今日中醫外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6,297,455.
[4] 初潔秋。免疫性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2-1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