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黃疸的中醫治療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22

 黃疸是因時氣疫毒、濕熱、寒濕等外邪侵襲,或飲食失節,嗜酒無度,誤食毒物,或勞倦內傷,以致疫毒滯留,寒濕阻遏,濕交蒸,氣滯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調,膽失疏泄而膽汁泛溢,出現以面、目、身膚發黃,小便黃赤為主要特征的癥證。

  一、辯證要點

  1、辨性質  一般地,起病迅速,病程短,黃色鮮明,舌紅、脈弦數、屬熱證、實證,為陽黃,其中起病急驟,黃色如金、變化迅速,舌絳者,為急黃,而起病較緩,病程長,黃色晦暗或熏黑,舌淡或暗,脈遲緩,屬寒證、虛證,為陰黃。

  對陽黃需進一步辨濕熱孰輕孰重。以發熱重,或胸腹熱滿,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飲,煩渴不寧,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邊紅紫少津,苔黃膩,脈弦數為主癥者,為熱重于濕;而以身熱不揚,身困倦怠,胸膈痞滿,口干粘不思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黃,苔折膩或白滑而厚,脈弦滑或濡稍數為主癥者,則屬濕重于熱。上述兩組癥狀相兼并見,無明顯偏重者,為濕熱并重。

  2、辨病位及證候特征  黃色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脾胃,證屬脾胃濕熱;黃色鮮明,脅肋脹痛,口苦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肝膽,屬肝膽濕熱證;黃色鮮明,脅肋劇痛,痛徹肩背,嘔惡嚴重甚則嘔逆膽汁者,位在膽并及于肝,證屬膽熱瘀結;以黃色如金,高熱煩燥,嘔吐頻作,甚或神昏、抽搐為特征者,位在肝膽,證屬熱毒熾盛,熏灼肝膽;而身黃如金,入夜身熱甚,神昏譫語,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吐血、便血者,則位在心肝及膽,證屬熱毒內陷心營;黃色晦暗,肢冷畏寒,腹脹納少,便溏為主癥者,位在脾及肝膽,證屬寒濕困脾、若見黃晦暗,頭暈腰酸,脘痞腹脹,肢體困重,五心煩熱,舌紅苔白膩等癥,則位在肝、膽、脾、腎,證屬陰虛濕阻;而以黃色暗滯,脅下痞塊,舌質淡暗、瘀紫者,則位在肝膽、屬血瘀證。

  3、辨病勢輕重  常綜合黃疸色澤變化、患者精神狀態及全身情況判定,一般認為,黃疸逐漸加深、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極度疲乏、厭食嚴重,提示病勢加重;黃疸逐漸變淺,患者神清氣爽,納食增加,病情趨向好轉,為順證病輕;黃疸色晦無澤,患者煩燥不寧或神昏嗜睡,納差嘔吐,甚或吐血、衄血、則為逆證,病重。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首先應據發病情況,分辨外感、內傷、正邪之輕重緩急,而采取或急則治標、或緩則治本,或標酸兼顧的原則。

  外感黃疸,屬于濕熱的,治以清熱化濕,同時通利腑氣,以使濕熱下泄;屬于寒濕的應以溫中健脾,淡滲利濕,以求濕黃退。急黃熱毒熾盛,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法。內傷黃疸的治療,則應以調整肝膽脾胃的功能為主,可分別予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膽、補益脾腎、滋養肝腎、活血化瘀等治法。

  黃疸的發生,主要因濕邪入于血分瘀阻血脈,膽汁外溢所致,治療當據黃疸之濕、熱、寒之輕重,分別在清利,溫化的同時,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若濕痰交結,瘀于血脈,則以祛濕、活血化痰為法。

  祛邪退黃調整臟腑功能在臨床上常常結合應用。具體用法應根據病邪盛衰、正氣強弱、疾病新久及證候轉化等情況決定,或單獨使用,或分先后主次,或相互組合。

  三、分證論治

  脾胃濕熱

  證候  身目俱黃,色較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尿黃赤。

  熱重于濕者,兼見發熱,口苦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滑數;濕重于熱者,兼見口干粘膩,渴不欲飲,大便糖滯,或有發熱不揚,苔白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濡稍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  外感濕熱或飲食失節,酗酒過度,釀成濕熱,蘊結于脾胃,熏蒸肝膽,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黃,其色鮮明;濕熱蘊阻中焦,脾胃運化升降失常致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熱邪內盛或熱結胃腑而致津傷口渴,便秘;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利而致小便短赤;濕甚于內,熱為濕遏,不能外透,故身熱不揚;濕熱夾滯,阻于腸道則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滑數,為濕熱內蘊、熱重于濕之征,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濡稍數或脈弦滑則為濕重于熱之象。

  治法  清利濕熱。熱重于濕者,佐以泄下,使濕熱之邪從二便而去;濕重于熱者,配以化氣淡滲之劑,使濕從小便去。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熱重于濕者,選用茵陳蒿湯化載。藥用茵陳蒿、梔子、生大黃、蒲公英、赤芍藥、郁金、萹蓄、茯苓、生甘草。

  濕熱黃疸,為濕與熱蘊結于里,不得透發于外,不得走泄于下所致。茵陳蒿湯為《傷寒論》中治療濕熱黃疸之專方。方中茵陳蒿性苦微寒,苦泄下降,功善清濕熱而退黃,故重用以為君藥;梔子苦寒,清三焦濕熱,瀉肝膽之火,使濕熱從小便而出,用為臣藥;佐以大黃,即可清化濕熱,又瀉熱逐瘀,使濕熱從大便而去,以萹蓄、蒲公英、茯苓加強清熱利濕解毒之功,赤芍、郁金涼血散瘀,利膽退黃;生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以為使。方中茵陳雖苦寒但具生發之氣,能逐內蘊之濕熱外出,與梔子、大黃同用可謂降中有升,泄中有宣透之意。郁金、赤芍更可疏利肝膽,清散瘀熱。諸藥合用,使濕熱之邪在疏解、宣透之機中膠結之勢減弱,有助于清利分消,使黃疸諸癥悉退。

  ②濕重于熱者,選用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加減。藥用茵陳、豬苓、厚樸、茯苓、蒼術、黃連、石菖蒲、清半夏、白豆蔻、赤芍藥。

  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者,著重利濕,兼清其熱,為治療要點。選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化裁,重在利濕化濕兼和中清熱。方中仍以治黃疸專藥茵陳為君,以清熱化濕,解毒退黃;以豬苓、厚樸為臣、淡滲利濕,行氣化濕、佐以半夏、黃連、白豆蔻、菖蒲辛開苦降、燥濕和胃及芳香化濁、醒腹和胃,茯苓、蒼術健脾化濕燥濕,諸藥合用均可助脾運化濕濁,以防濕邪再予困傷中土。赤芍涼血行散邪袪瘀滯,與黃連均為寒涼之品,并可佐制辛溫藥之燥性。方中辛苦寒、辛苦溫、甘平之劑并用,清利濕熱之時更側重行氣燥濕,芳香化濕。健脾化濕與淡滲利濕合用更可杜絕生濕之源,可謂宣化燥利同用,標本共治之良方。

  (2)加減  熱重于濕見發熱口渴重者,加知母、黃芩、生石膏、蘆根;嘔逆重者;加黃連、竹茹;脘腹脹滿者,加枳實、厚仆。濕重于熱見發熱不揚者,加黃芩、竹葉;嘔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口粘胸悶者,加佩蘭、杏仁、陳皮;大便溏滯粘臭者,加制大黃,木香;熱重兼表癥者,甘露消毒丹化裁;濕重兼表證者,三仁湯化載;黃疸消退緩者,可重用赤芍,或據癥加化痰藥如杏仁、陳皮、青黛、白礬之品。

  (3)臨床參考  清除淡熱宜徹底,但又不可過度而致損傷脾陽,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為主,佐以化濕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鞏固療效。本證用茵陳為清化濕熱之藥,用量一般30~60g,后下,以保存藥效;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大黃用法,便秘宜生用、后下,大便溏滯不暢宜制用。用量10~20g,視病情增減,以腑通熱泄為度,切忌長期瀉下,以免損傷脾胃;赤芍活血退黃之功較著,無論濕重于熱或熱重于濕,均宜應用,一般用量15~30g,黃疸深重可用至60g.本證向愈期常經歷脾虛濕滯、肝脾不和、肝脾兩虛等階段,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四物湯化載,而忌用苦寒清熱藥物。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婷婷丁香爱丁香 | 在线免费播放的AV网站 | 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 | 婷婷琪琪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