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軍事化管理的利與弊時刻準備著一死?
來源:發布時間:2008-03-05
“辦公室應不應該成為作戰指揮部?企業管理該不該向解放軍學習
案例
美軍駐沙特阿拉伯的營地。炙熱的陽光下,杰克和戰友像往常一樣在進行訓練。余光卻注意到了不遠處的一個人,他正拿著筆,爬在地上,認真地記錄著什么。在這個沙漠之地,除了自己的戰友,很少有人能鉤進來。這個人是誰?他在做什么?
直到一篇引起激烈討論的文章傳回營地,杰克才知道,原來一直蹲在那里記錄的人,是美國知名學府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Michael Useem。正是在這三個月與軍隊的親密接觸中,通過觀察和思考,他寫出了這篇文章。
他事先聲明自己研究的主題不在于美國是否應該在此地駐軍,而是軍隊的管理哪里值得學習。Michael Useem指出,“時刻準備著”的高效率文化,值得管理者學習。但這招致了強烈質疑。
質疑的觀點認為,軍隊與企業組織的根本宗旨是不同的。軍隊的宗旨就是打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它的高效率文化以及無條件服從,是在有保障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企業則不同。
在中國,在許多企業、甚至醫院員工都被要求讀一本名為《向解放軍學習》的書,該書作者以
其在軍隊15年的經驗,寫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歷數了軍隊文化能夠提升企業效率的原因。海爾、華為、遠大、春蘭等企業都被列入榜樣之列。
里查德·帕爾森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優秀的管理在軍隊。美國西點軍校更是商業領袖的搖籃之一。軍人在軍事化管理下形成了很多優秀品質,比如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敬業、專業、精業等。
但是,這些精神和文化能直接移植到企業嗎?是否應該向解放軍學習,學習什么?時值“八一”建軍節,探討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專家觀點
◆黃群慧:哪種組織適合服從文化
現在國際上過勞死最多的國家不足中國,而是日本。我們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如果不靠認真、努力,如何趕超別人呢?
軍事和管理學本身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現代管理學的很多方法都是來自于二次世界大戰。很多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是由于作戰的需要而產生的,像線性規劃、運籌學、全面質量管理等都是如此。
軍隊同時也是一種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應該向軍隊學習、向解放軍學習。就像軍隊也會學習其他組織的管理方式一樣。
但是,軍隊組織的宗旨與其他組織是不一樣的。軍隊的宗旨就是打仗,所以它的絕對服從命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企業來說,尤其是一些創造性組織,知識層次比較高的組織也實行這樣的服從文化,顯然是不行的。
企業文化有兩個層次,一種是有激勵或者懲罰機制等制度約束的;另一種是沒有制度約束,而是從價值觀等方面認同的。第二種境界,是管理學希望能夠達到的境界。一般認為,華為是最好的民營企業,也是自主創新的典范。
前段時間,有人因為胡新宇事件就否定華為的文化,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從我們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很需要這樣的企業。從企業所處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而言,要想脫穎而出,也需要這樣的員工。我們說狠一點的話,不說現在是一個過勞死,就是有十個過勞死,也是很正常的。
現在國際上過勞死最多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我們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如果不靠認真、努力,如何趕超別人呢?
這種案例假如是一個過勞死的案例,那么我認為將來會越來越多。經濟在發展,企業競爭又這么激烈,那么要想在這種環境中取勝,壓力會從老板傳遞到員工身上。
◆王新超: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
這種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掩飾了雙方利益的差距,通過號召雇員對組織的奉獻,最大程度滿足了雇主的利益,而潛在的剝削了雇員的利益。
學者的理性思考是無法被企業家的盈利欲望所接受的,這些正統的觀點受到企業的冷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直到有一群來自叫“麥肯錫”的地方的一些“專家”,他們開始熱炒“企業文化”的概念,一時天下人都知道了企業文化的神奇藥效。
他們告訴我們,企業文化就是追求“卓越”,卓越的公司都具有一種卓越的企業文化。這種觀點對企業家是最適宜的,這種“大力丸”最適合企業家的胃口。
不用辛苦地去學習很深的管理知識,也無須摸索管理的制度與方法的適宜性,就按照自己最熟悉的“精神勝利法”,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為一種企業精神,雇員的干勁就產生了,企業的效率就提高了。
問題是“什么是企業文化”?炒作者鼓吹,并讓企業家歡喜的企業文化,是強調其對企業效率的促進。表面上看,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企業效益好了,大家共同受益。
但事實上,雇主與雇員沒有簡單的利益一致性。這種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掩飾了雙方利益的差距,通過號召雇員對組織的奉獻,最大程度滿足了雇主的利益,而潛在的剝削了雇員的利益。
真正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交換行為,在號召雇員為組織投入與奉獻的同時,組織也應該為雇員的努力,做出必要的投資,這包括要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關心雇員的生活,以及提供公平合理的待遇。說到底,企業文化與我們熟悉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一種精神作用。
對國外正統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們難以接受,但對地攤上販賣的什么學習“西點精神”與“特種部隊”的手冊,卻頗合我們某些人的需求。甚至還有些人照貓畫虎,創造出“學習解放軍”的管理文化模式。
首先,我們強調管理是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科學的規律,按照市場與組織管理的要求改造企業。
其次,我們應該分析,為什么人家提出學習軍隊的一些訓練與作戰手段。“西點軍!钡木,深入的分析,它強調的是對“個人責任”的認識,對“個人榮譽”的熱愛與珍惜,以及對“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捍衛。
這種理念與“公民意識”是聯系在一起的,其培養的是一種有責任精神的個體。由于軍人的責任就是捍衛國家利益,所以強調奉獻,很少強調回報。但企業行為是不能簡單要求雇員的奉獻的,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
而我們倡導的“解放軍精神”希望傳達給雇員的是什么呢?是“服從”,堅決的“執行力”,以及“毅力”。這是一種戰場精神的體現,與企業管理面對的市場環境是根本不同的。企業文化倡導的,應該是創造力,是對環境變化的敏感與靈活性,怎能是簡單的服從與執行呢?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軍隊的“無私奉獻”服從行為,也是在乎日保障出來的,有效的戰斗力只是表現在一個特定的時期。
而企業經營與管理是一種持續行為,老板對雇員的要求是天長日久的奉獻。沒有“松”,只有“馳”;沒有保障,只有榨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死人才怪呢。這正是“累就一個字,死就一條命”。
案例
美軍駐沙特阿拉伯的營地。炙熱的陽光下,杰克和戰友像往常一樣在進行訓練。余光卻注意到了不遠處的一個人,他正拿著筆,爬在地上,認真地記錄著什么。在這個沙漠之地,除了自己的戰友,很少有人能鉤進來。這個人是誰?他在做什么?
直到一篇引起激烈討論的文章傳回營地,杰克才知道,原來一直蹲在那里記錄的人,是美國知名學府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Michael Useem。正是在這三個月與軍隊的親密接觸中,通過觀察和思考,他寫出了這篇文章。
他事先聲明自己研究的主題不在于美國是否應該在此地駐軍,而是軍隊的管理哪里值得學習。Michael Useem指出,“時刻準備著”的高效率文化,值得管理者學習。但這招致了強烈質疑。
質疑的觀點認為,軍隊與企業組織的根本宗旨是不同的。軍隊的宗旨就是打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它的高效率文化以及無條件服從,是在有保障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企業則不同。
在中國,在許多企業、甚至醫院員工都被要求讀一本名為《向解放軍學習》的書,該書作者以
其在軍隊15年的經驗,寫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歷數了軍隊文化能夠提升企業效率的原因。海爾、華為、遠大、春蘭等企業都被列入榜樣之列。
里查德·帕爾森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優秀的管理在軍隊。美國西點軍校更是商業領袖的搖籃之一。軍人在軍事化管理下形成了很多優秀品質,比如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敬業、專業、精業等。
但是,這些精神和文化能直接移植到企業嗎?是否應該向解放軍學習,學習什么?時值“八一”建軍節,探討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專家觀點
◆黃群慧:哪種組織適合服從文化
現在國際上過勞死最多的國家不足中國,而是日本。我們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如果不靠認真、努力,如何趕超別人呢?
軍事和管理學本身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現代管理學的很多方法都是來自于二次世界大戰。很多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是由于作戰的需要而產生的,像線性規劃、運籌學、全面質量管理等都是如此。
軍隊同時也是一種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應該向軍隊學習、向解放軍學習。就像軍隊也會學習其他組織的管理方式一樣。
但是,軍隊組織的宗旨與其他組織是不一樣的。軍隊的宗旨就是打仗,所以它的絕對服從命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企業來說,尤其是一些創造性組織,知識層次比較高的組織也實行這樣的服從文化,顯然是不行的。
企業文化有兩個層次,一種是有激勵或者懲罰機制等制度約束的;另一種是沒有制度約束,而是從價值觀等方面認同的。第二種境界,是管理學希望能夠達到的境界。一般認為,華為是最好的民營企業,也是自主創新的典范。
前段時間,有人因為胡新宇事件就否定華為的文化,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從我們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很需要這樣的企業。從企業所處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而言,要想脫穎而出,也需要這樣的員工。我們說狠一點的話,不說現在是一個過勞死,就是有十個過勞死,也是很正常的。
現在國際上過勞死最多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我們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如果不靠認真、努力,如何趕超別人呢?
這種案例假如是一個過勞死的案例,那么我認為將來會越來越多。經濟在發展,企業競爭又這么激烈,那么要想在這種環境中取勝,壓力會從老板傳遞到員工身上。
◆王新超: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
這種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掩飾了雙方利益的差距,通過號召雇員對組織的奉獻,最大程度滿足了雇主的利益,而潛在的剝削了雇員的利益。
學者的理性思考是無法被企業家的盈利欲望所接受的,這些正統的觀點受到企業的冷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直到有一群來自叫“麥肯錫”的地方的一些“專家”,他們開始熱炒“企業文化”的概念,一時天下人都知道了企業文化的神奇藥效。
他們告訴我們,企業文化就是追求“卓越”,卓越的公司都具有一種卓越的企業文化。這種觀點對企業家是最適宜的,這種“大力丸”最適合企業家的胃口。
不用辛苦地去學習很深的管理知識,也無須摸索管理的制度與方法的適宜性,就按照自己最熟悉的“精神勝利法”,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為一種企業精神,雇員的干勁就產生了,企業的效率就提高了。
問題是“什么是企業文化”?炒作者鼓吹,并讓企業家歡喜的企業文化,是強調其對企業效率的促進。表面上看,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企業效益好了,大家共同受益。
但事實上,雇主與雇員沒有簡單的利益一致性。這種站在雇主角度的企業文化,掩飾了雙方利益的差距,通過號召雇員對組織的奉獻,最大程度滿足了雇主的利益,而潛在的剝削了雇員的利益。
真正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交換行為,在號召雇員為組織投入與奉獻的同時,組織也應該為雇員的努力,做出必要的投資,這包括要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關心雇員的生活,以及提供公平合理的待遇。說到底,企業文化與我們熟悉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一種精神作用。
對國外正統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們難以接受,但對地攤上販賣的什么學習“西點精神”與“特種部隊”的手冊,卻頗合我們某些人的需求。甚至還有些人照貓畫虎,創造出“學習解放軍”的管理文化模式。
首先,我們強調管理是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科學的規律,按照市場與組織管理的要求改造企業。
其次,我們應該分析,為什么人家提出學習軍隊的一些訓練與作戰手段。“西點軍!钡木,深入的分析,它強調的是對“個人責任”的認識,對“個人榮譽”的熱愛與珍惜,以及對“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捍衛。
這種理念與“公民意識”是聯系在一起的,其培養的是一種有責任精神的個體。由于軍人的責任就是捍衛國家利益,所以強調奉獻,很少強調回報。但企業行為是不能簡單要求雇員的奉獻的,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
而我們倡導的“解放軍精神”希望傳達給雇員的是什么呢?是“服從”,堅決的“執行力”,以及“毅力”。這是一種戰場精神的體現,與企業管理面對的市場環境是根本不同的。企業文化倡導的,應該是創造力,是對環境變化的敏感與靈活性,怎能是簡單的服從與執行呢?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軍隊的“無私奉獻”服從行為,也是在乎日保障出來的,有效的戰斗力只是表現在一個特定的時期。
而企業經營與管理是一種持續行為,老板對雇員的要求是天長日久的奉獻。沒有“松”,只有“馳”;沒有保障,只有榨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死人才怪呢。這正是“累就一個字,死就一條命”。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