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及超短波治療慢性盆腔炎36例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7-19
筆者近幾年來應用針刺三陰交及超短波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
共治療36例,患者年齡25~46歲;病程2~6年。均為已婚婦女,其中經產婦32例,未產婦4例。
治療方法
采用超短波儀,預熱后用大號長方電極,于下腹和骶部對置,間隙2~4cm,用脈沖治療,定時30min,以患者自覺下腹部及腰骶部溫熱為宜。然后在三陰交穴處局部常規消毒,選用2寸毫針,針尖略向上斜刺1~1.5寸,行針得氣后使針感沿小腿內側擴散傳導至股內側或下腹部,行捻轉補法,留針30min后出針。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效果
本組36例患者經治療后均獲效,其中痊愈31例,癥狀全部消失,B超檢查正常;顯效5例,癥狀基本消失,B超檢查正常。
典型病例
楊某,女,32歲,1998年6月14日初診。患者訴下腹部疼痛伴腰骶部疼痛3年,多方治療療效不佳。診見宮頸Ⅰ°糜爛,子宮抬舉痛,壓痛明顯,右附件明顯增厚,左附件區壓痛,B超示右附件區炎性包塊,診為慢性盆腔炎。予上法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B超檢查恢復正常,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體會
慢性盆腔炎的形成與肝郁、脾虛、腎虛有密切關系,而濕邪獨中則為病因之首。熱毒或濕濁瘀阻胞絡,氣血運行不暢,日久不愈則表現出氣滯血瘀之癥。三陰交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善治足三陰經諸病,針刺該穴能調補肝腎脾,有健脾養陰益氣,調理沖任之功,調整足三陰經的協調和平衡,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為補肝脾腎之要穴。下腹部有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腰骶部之八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內側線上的腧穴。通過超短波的熱效應,對下腹部和腰骶部進行刺激,可起到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培元固本、補血填精等作用。關元、中極又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對全身的陰陽平衡起到良性調理作用,可促使炎癥的吸收而使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