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三天連辭中糧兩職 有猜測稱其將從政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發布時間:2012-04-01
寧高寧要淡出中糧?這是一個足夠勁爆的話題。
3月28日,中糧集團旗下中國糧油控股公司發布公告稱,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不再兼任控股公司董事會主席。兩天后,中糧集團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國食品也發布公告稱,寧高寧將不再兼任中國食品董事會主席。
雖然中糧集團已經聲明寧高寧仍然是集團董事長,但仍擋不住外界猜測寧在不久后的去向。有猜測甚至認為,他將進入政界。
輿論如此關注寧高寧,是因為他與別的央企掌門人不太一樣:他不像“三桶油”那樣身處壟斷行業;他的所作所為不太像一個官僚,而更像一個企業家。
當然,堅持教條的理論家會認為,只有企業出資人才可以被稱為企業家。但在熊彼特對企業家的經典定義里,并沒有這一條。熊彼特認為,所謂企業家,就是通過創新手段整合資源,并推動經濟發展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看,如果寧高寧不是企業家,中國就沒有幾個人算得上企業家了。
人稱“中國摩根”
2001年,《中國企業家》雜志曾送給寧高寧一頂帽子——“中國摩根”。
那時候他還在華潤集團,當時華潤的整合如火如荼,寧高寧在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多個領域跑馬圈地,如同一個多世紀前,橫掃美國金融與實業界的摩根。
事實上,即便2004年空降到中糧之后,寧高寧的企業操作手法也完全延續了摩根的邏輯,重組新疆屯河,重組中土畜,重組中谷,招納華潤酒精,收購深寶恒,控股豐原生化,接盤五谷道場,入股蒙牛,莫不如此。
寧高寧進入中糧時,中糧經營著50多項業務,盈利主要來自油脂加工與股票投資,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麥芽等幾個部分,穩定性并不強。更大的問題是,各項業務都是單兵作戰。
寧在中糧做的第一件事是將這些業務歸類、收縮成七大業務群,34個業務單元,并將業務單元交由集團直接管轄,明確“集團有限相關多元化,業務單元專業化”。2007年初,他又進一步調整為九大業務板塊,包括貿易、糧食加工、食品、地產、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裝、肉食、金融保險。
即便如此,寧高寧仍然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照當時的模式發展下去,“中糧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個堪稱偉大的企業”,因為他無法用一句話向外界解釋中糧到底是做什么的。
直到2009年1月17日,在中糧集團高層務虛會上,寧高寧拋出了自己思索5年的結論:中糧必須打造全產業鏈。參會的高管未必知道,寧高寧得出這一結論曾廣泛征求幾家國際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團董事長的意見,后者對其決定“出奇地肯定”。
肯定的人中還有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李榮融本來對央企主業太多甚為憂心,何況中糧的主業還多過一般的央企。但當中糧總裁于旭波給李榮融匯報中糧關于全產業鏈的構想時,李連連打斷于的匯報表示贊賞。
寧高寧定好了戰略,中糧就開始在小麥、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麥、糖和番茄、飼料、肉食八條產業鏈上全力出擊,財經媒體上開始不斷出現中糧收購某某行業龍頭的新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顯然是收購蒙牛的新聞。以至于到如今,中糧集團擁有7家上市公司,寧高寧已經基本實現其“從地頭到餐桌”的構想。
寧高寧肯定不會公開承認“中國摩根”這一稱號,他把像自己這樣為國家打工的央企經理人比喻為“放牛娃”。
這個“放牛娃”曾說:“我在國企呆了20多年,國企的許多進步到目前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現在,必須把國企當企業看。”
中糧集團有中層經理向本報記者介紹,寧高寧的領導風格注重科學化和程序化,他要求部門經理人按照“戰略+步法”思考、匯報工作;內部培訓,有“五步組合論”;業績評價體系,有KAAP;甚至討論問題,也有“導入、研討、呈現、關閉、達成”的固定流程。
剛到中糧,寧就首先統一了語言,讓人力資源部出了本小冊子,解釋不同情況下毛利率、利潤等怎樣算,下屬匯報時也有一定格式,如果準備不充分的話,難免讓他問得一身冷汗,有部門經理曾經用整夜的時間準備應對第二天的“答辯”。
在下屬面前,寧高寧是一個不常發火的老板。但全面的制度化管理使中糧無時無刻不存在寧高寧的影子。寧高寧最絕的一招是,在中糧集團年會上,每個人一年來的表現所得分數都會被亮出來。分數由營業收入、資產回報率、創新能力等多項指標構成,事前誰都不知道自己會得多少分。
自從來到中糧,寧高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有一個目標:讓中糧更像企業,同時,他又不能置央企角色于不顧。這使他有點尷尬,在受到外界的指責時,他也會為自己的角色辯護。
跟寧高寧打過交道的集團管控專家白萬鋼對寧的評價是:“他是個理想主義者,有時候主動跳出來代表一個群體發言,有點堂。吉訶德的氣質。”
寧高寧之所以稱為理想主義者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他插過隊、參過軍、留過洋,1978年報考大學時,愛好文學的他本來報考的是山東大學中文系,但中文系人已招滿,學校就把他調劑到了經濟系,他后來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的也是工商管理碩士。
但他對文學的愛好一直沒有丟棄,即便是后來成了央企一把手,他也喜歡逛書店。據了解他的人透露,他喜歡的作家很多,其中包括林語堂、賈平凹、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