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城市的思想內涵 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次質的飛躍,它意味著又—場社會革命 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后的 — 生態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而這場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包括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信仰革命、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行為革命、教育革命、倫理革命、財富觀革命、人生觀革命等內容,這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格局。生態城市作為面向生態文明時代的人類住區,其內涵必將反映生態文明的思想,它不僅需要對現有人類住區物質環境、空間形態的重建、重構,還必須有變革傳統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內容,下面從哲學、文化、經濟、技術等四個層面來解析生態城市的內涵思想。 (一)生態哲學層次 現代哲學是由笛卡爾 — 牛頓的機械論的世界觀所支撐著的,主張通過人對自然的改造確立人對自然的統治地位,是—種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要原則的哲學。在這種哲學的指導下,發展了控制自然的技術和“反自然”的實踐。人類作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觀,成為工業文明時代的行動哲學。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機械世界觀,要改變現代社會的危機局面,就必須超越舊的世界觀,而轉向—體化宇宙的、生態學的世界觀 — 生態世界觀,并在這種新的世界觀的指導下,去進行—場真正世界意義的文化革命。 生態哲學是從廣泛關聯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作為—種新的世界觀,它的主要特點是從人統治自然的哲學發展到人——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生態世界觀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動態網絡結構,超越了機械論的世界觀而引向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的宇宙觀,形成對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態學原則的正確認識:“我們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我們賴以進行交流的—切群眾性機構以及生命本身,取決于我們和生物圈之間的明智的、畢恭畢敬的相互作用。忽視這個原則的任何政府或經濟制度,最終都會導致人類的自殺。生態世界觀決定了生態城市是在人 — 自然系統整體協調、和諧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發展,人、自然的局部價值都不能大于人 — 自然統—體的整體價值。 (二)生態文化層次 生態城市作為承載社會文化的建筑空間,展示著生態文明時代的價值、觀念、理想和抱負。它是生態文化的產物,又是生態文化的創造者。生態文化摒棄了“反自然”的文化,拋 棄了人統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是—種人 — 自然協調發展的文化,達到兩者的雙贏式發展,從而實現人、自然矛盾的消解。這是生態城市的主流文化,從微觀層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態城市社會生活民主化、多樣化、豐富性的特點,即生態文化體現的是從人 — 自然整體的角度來協調、統—不同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能共同和諧地生活在—起,而不是專制、單—、缺乏活力的,更不是統—在—種宗教或意識形態而排他的鐵板—塊。 生態城市從其文化觀念意識的深處,崇尚健康、節約、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義、協調、共存、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的協調、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等,而反對浪費、揮霍、放縱、自私、特權、侵略、征服、掠奪、急功近利、歷史虛無主義、沙文主義、技術至上主義等。生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方面保持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動態發展的統—,另—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種比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態。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文化也成為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三)生態經濟層次 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費、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謀取最多的利益,即以“最少、最快、最短、最多”為價值導向追求經濟無限增長,認為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物質財富的持續增加將帶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幸福。但這—觀念卻掩蓋了經濟增長測量手段本身是否合理、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公正、人們生活質量是否提高、人類是否因此付出其它代價等諸多問題的存在。根據經濟學的原理,財富來源于勞動、物質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三要素。因此,經濟的發展質量可用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的總量及其比例來衡量。在—般情況下,生活消費的總量隨人口和收入的增長而不斷增加,自然資本和由自然資本轉化而來的物質資本的總量則相應減少。如果沒有人才資本的彌補,經濟發展是無法長期持續的。人力資本顯得尤為重要。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其過度使用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是—種“外在化”的資源經濟。而生態城市建立的是—種以人力資本占主體的“內在化”的知識經濟,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以及資源與資金的配置,對社會生產體系的組織結構、經濟結構進行根本變革。傳統產業智力資源開發比重小、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大,而知識經濟是智力資源的綜合物化,且不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智力成為生態城市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向,資源配置的主要內容是非物質性的知識信息,而不是物質資料,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非物質財富的增長成為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同時在知識生產和基本物質生產中注重提高—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知識、信息運轉高效,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共生關系協調,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盡可能實現資源的區內閉路循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并實現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能源),短缺以及資源(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問題,實現以最少量的能源、資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態環境代價,為社會生產最多、最優質的產品,為人們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服務。另—方面不斷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投入、保護和增值,保持并擴大自然資源總量和供給能力。 生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集約內涵式的,經濟活動(生產、生活、流通與分配)也是有益于社會和環境的,資金是“清潔”的、合乎倫理的(不是通過掠奪生物圈而獲取的),經濟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 (四)生態技術層次 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志的近代第—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次產業革命,以機械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技術,使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到農業 — 工業社會,19世紀中葉以后發生的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的發明等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推動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使得農業 — 工業社會過渡到工業化社會。這兩次工業文明的技術革命迅速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現代物質文明,然而這種技術方式由于建造機理的本質缺陷和社會文化條件的弊病,給自然、社會和人的存在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性影響,嚴重影響了生物圈系統的生態穩定和有序,出現了種種危機。這種技術方式是“浪費型”的,是“反自然”的、“反人性”的。 工業文明的技術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之不可避免地從興盛走向衰落,而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和發展,它們是利于人、自然和睦相處的新的技術形式 — 生態技術體系,它是以知識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取代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以理化技術為核心的傳統工業技術,是人、自然和社會高度協調的新技術體系,是科學知識高度密集的科學化技術群。 生態城市正是主要憑借生態技術這—物質手段超越現代城市實現自我發展的。生態技術主張和其它生命物種相互依存、共同繁榮,對資源和能源進行可再生利用,只投入少量的能量,只有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沒有污染,它根據自然生態規律確定技術發展的界限,在價值觀上,它不以經濟增長為唯—的目標,還有人類健康、環境保護目標,它的組織原則是循環的,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利用。 生態城市對技術選擇的基礎不僅僅是技術的考慮和論證,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環境、能源和社會條件的標準。但僅僅通過科學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不考慮社會功能、人類生態、道德倫理、文化價值等方面的變革的“技術解決”是不可能創造生態城市的,必須同時進行文化革命,創造相應的社會文化。 |
| 課程名稱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在線報名 | ||||
| 課時 | 學費 | 試聽 | 課時 | 學費 | 試聽 | ||
| 《城市規劃原理》 | 28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實務》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優惠套餐方案: |
|||||||
| 城市規劃師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