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十二五”經濟發展邏輯鏈條:分配改革堪執牛耳
來源:中國經濟網發布時間:2012-03-01
年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強調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經濟工作如何實現“穩中求進”,同時又兼顧到“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其間的邏輯鏈條進行了梳理。在他看來,分配改革成為事關中國經濟“轉方式”乃至推進整體改革進程的首要環節。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經濟下一輪增長周期如何開啟,分配制度改革堪執牛耳。
“轉方式”首在分配改革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如何看待分配改革對“十二五”中國經濟的意義?
鄭新立:“十二五”規劃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調整需求結構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費率。而提高居民消費率,又必須從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入手。其中的重點,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盡快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收入結構。
換言之,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就是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包括提高個稅起征點、企業營業稅起征點等。此外,發展方式的第二個轉變,是著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第三產業滯后的原因也是因為稅制,必須將現行對服務業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將使服務業稅負降低1/3左右,從而為服務業發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為了減少阻力,應當以增量調整為主,使新增的收入盡可能向中低收入者傾斜。
以“雙提高”帶動分配改革
既然如此,那請您具體談談“調分配”應該如何著手和著力?
鄭新立:剛才已經提到,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重點,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精神。去年提高了個稅起征點,是落實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建議中轉變發展方式要求的重要舉措。但還不夠,還應當進一步上調。個體戶月銷售額稅收起征點去年11月由5000元提高到2萬元, 已使1000多萬人受益,而每月減少的稅收只有幾十億元。若進一步將起征點提高到5萬元,將有2000多萬人受益, 對鼓勵創業和就業將起到巨大的激勵作用。
要打破壟斷,為民間資金順暢地進入壟斷性行業創造條件,從而使各個行業都能夠獲得大體平均的資金利潤率,改變行業之間收入懸殊的狀況。同時,要清理各種不合理的收入,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
還要把擴大公共服務消費作為擴大消費的重點。目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城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消費總體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公共服務消費落后也制約了個人消費的增長。要通過改革社會事業管理體制,在增加政府投資的同時,發揮民間資金投入社會事業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使公共服務消費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改變目前初次分配環節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再分配環節企業和政府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在這些方面大家都認為要加快改革,現在的問題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落實。
我曾經提交了一個提案,提出“雙提高”——用3-5年時間,把城鄉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由現在的43%提高到53%;把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由現在的35%提高到50%.這個提案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支持。
果斷決策加快改革步伐
國家層面的大政方針早已明確,有關部門的具體落實方案遲遲未見出臺。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改革顯然遭遇到很大的阻力。那么,從這個角度怎么看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鄭新立:在中國,所有的轉變都需要改革來推動。當改革進入到深層次的時候,許多改革就成為利益關系的調整。盡管如此,當前中國經濟的改革,已達成了三大共識,即:形成有利于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其一,圍繞著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增長由出口、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
這就需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就可能需要有一部分人讓出更多利益,一些人獲得更多利益。它是一把“雙刃劍”,想找到一個各方面都滿意、都擁護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黨中央、國務院在把握全局的情況下,多數人認為應該這么改,就要果斷決策,加快推進改革的步伐,而不能猶猶豫豫喪失改革機遇。
其二,就是如何更好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凡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發揮比較好的領域,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比較高,就容易在這個領域把增長的潛力釋放出來。凡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發揮得不好,資源配置效率就比較低,這個領域的潛力就難以發揮出來。所以在這一點上,各個方面都認為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其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社會普遍認為現在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無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還是從現實的感受來看,如果收入分配制度不做大的改革,收入分配結構不做大的調整,那么要想實現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轉變,也就是說要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是一句空話。目前富人消費的彈性系數比較低,如增加中低收入的人收入以后,消費彈性系數比較高,他們會把增加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拿出來增加消費。所以重點應當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別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對于這一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來了,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也都提出來了。社會各方已形成共識。
我認為,“改革不能吃老本”。中國經濟經過30年改革開放積累了一些新的問題,要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必須要盡快推動新的改革,通過改革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