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等教育: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培養各種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完成高級中等教育基礎上的教育。
歐洲中世紀大學:文法醫神四科;七藝。
高等教育分層專修科、本科、研究生班。實施機構:大學、學院、專科學校。
潘懋元:我國第一本《高等教育學》
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制約:1)政治決定了高等教育的領導權。運用國家政權力量頒布法令、任免領導人。從組織上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證,用經濟力量來掌握高等教育的領導權,運用思想意識的力量來影響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2)政治決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教育機會的不平等。3)政治制約著高等教育體制。4)政治制約著高等教育的方針、目的。國家一般通過制定教育方針,政策法令,以及規定教育目的來貫徹一定階級的政治綱領。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具有相應的政治、文化、科學素養。2)培養政治法律等專門人才3)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任何國家政治的民主化進程必須依靠具有現代民主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來推動。
經濟對高等教育的決定作用:1)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的保證。人力物力財力2)經濟體制的變革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3)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4)經濟結構的變化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結構。
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1)高等教育促進經濟增長。通過改善教育對象的只是素養和能力結構,來提高其從事神會生產和管理活動的能力;通過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推動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的應用,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2)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高級人才源于高等教育的培養,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影響著專門人才技術水平結構的形成。高等教育科類結構影響著專門人才崗位類型和專業結構的形成,高等教育的地區結構影響著專門人才的區域分布。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改善勞動質量,從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較高收入的能力。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無形收入,通過改變其生活方式消費行為來提高生活質量。高等教育有助于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1)科學技術對高等教育內容的影響。目前高校中各種學科和專業的形成,學科和專業的調整以及具體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體系的變化等都反映著科學技術變革與發展的現狀和趨勢。2)學科分離2)科學技術對高等教育手段的影響。高校的物質設備,教學科研儀器、和技術等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科技成果改變著教學手段,是教學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過傳遞和積累科學技術而發揮再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高等教育對已有的科學技術進行加工,并為新一代的人所掌握和繼承,使之得以世代相傳,不斷豐富,由此為新的科學發明和騎術創新奠定基礎。2)高等教育通過創造發明新的科學技術來發展科學技術的功能。高校是學術性機構,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以及成果應用領域具有天然的優勢,高校特別是研究性大學對發展科技貢獻巨大,因此高等教育對發展科學技術能夠作出巨大的貢獻。
文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1)文化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內容2)文化系統和文化設施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實施。廣播電視網絡技術與大眾傳媒有屬于文化系統,同時其中相當部分又是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如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學3)文化傳統影響著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德國崇尚學術自由,英培養學生教養,美功利主義。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選擇、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過對文化的過濾、加工、重組其中對人類發展有價值的東西得到高質量高效率的保存和傳遞。2)高等教育具有創新和發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過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發揮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各種文化的撞擊中啟發創造出更新的文化。文化是社會精神生產的產物,高校通過管發達學術研究來增加新的知識和新的成果,這些新知識成果以教學出版的形式向社會傳播不斷豐富和發展已有的文化。高校通過提供文化素養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現實文化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新文化的功能,以推動文華的更新。
現代大學的職能體系:1)培養專門人才是現代高校的基本職能2)發展科學---重要職能。主要體現在大學的科學研究活動中3)社會服務是現代高校職能的延伸。主要包括教學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設備開放服務。
高教影響文化1選擇、2傳遞、3保存文化;4創新和發展文化。
高教3職能:1培養專門人才2發展科學3社會服務。
人才培養職能始于古代,發展完善于歐洲中世紀大學。高校西方追溯至古希臘“學園”,中國:西周。
書院:始于唐,宋為主要高教形式。
洪堡柏林大學:教育與科研相統一,確立了大學發展科學的職能。
康乃爾、威斯康星大學: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明確把服務社會作為大學的重要職能,提出大學的基本任務:1、培養學生為有知識、能工作的公民;2、進行科研,發展和創造新文化、新知識;3、傳播知識給廣大民眾。服務途徑:1、傳播知識、推廣技術、提供信息;2專家服務。
社會服務:1教學服務2科技服務3信息服務4設備開放服務。
教育方針基本構成:1指導思想;2培養目標3實施途徑。以培養目標為基本要素。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99年: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西周,高教內容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春秋孔子倡導以“仁”為核心的教育思想。
漢代建立太學。宋朝昌盛書院。
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1)18世紀以前確立了大學培養人才的職能。高等學校在西方最早追溯到古希臘的“學園”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講學開始的。我國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與近代大學有密切關系的是12、3世紀產生于西歐的中世紀大學。有文法神醫四科。主要是配藥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沒有科學研究。2)19世紀德國大學確立了發展科學的職能。柏林大學的基本原則是:“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德國大學突破了傳統大學的模式,科學研究逐步成為大學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3)19世紀末美國大學確立了社會服務的職能。1862年的《莫里爾法案》的頒布引發了美國贈地學院運動。康奈爾威斯康星大學為代表開創了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思想。提出大學的基本任務是:1)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能工作的公民2)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創造新文化、新知識3)傳播知識給廣大民眾,使之能用這些知識解決政治經濟生產社會生活方面的問題。大學為社會服務的途徑有:1傳播知識、推廣技術、提供信息2專家服務。
《莫里爾法案》與贈地學院:1)給美國高等教育帶來了一場革命,并使美國高等教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打破了美國高校封閉的體制,大學也向工農子女、中產階級子女打開大門2)在學術性科目之外確立了應用科學研究及農業工藝學科在大學中的地位。3)開創了聯邦政府自主高等學校的先例,同時使州政府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制度化。大學開始與社會全面合作,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