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
第九章 教師職業道德綜述
1、“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勸學》篇。
2、道德(核心概念):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持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合。
3、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本質起決定性作用。
4、道德的規范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2)道德規范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5、科學以真假掌握現實世界,藝術以美丑掌握現實世界,道德則通過價值方式掌握現實世界。
6、道德的特點:(1)特殊的規范性。(2)獨特的多層次性。(3)廣泛的社會性。(4)更大的穩定性。
7、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決定論”和“道德無用論”。
8、勞動是道德產生的根源。
9、原始社會的道德原則:維護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會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10、原始社會的道德規范:維護部落氏族內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生活準則和道德規范。
11、維護或反對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和絕對屈從的對立和斗爭,是奴隸制社會道德最基本的內容。
12、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會內容。
13、利己主義是資產階級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則。自由、平等、博愛是資產階級主要的道德規范。
14、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5、道德發展的規律:(1)社會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發展。(2)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進步的。(3)道德是在批判繼承中發展的。
16、職業道德: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與其特定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
17、職業道德形成的基本條件:(1)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是職業道德形成的歷史條件(2)人們從事的各種職業活動,是各種職業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
18、職業道德奴隸社會形成。
19、職業道德在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廣度: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密,越來越明確,出現了上千種職業。深度:職業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價值。
20、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礎和核心。
21、人類教育活動的出現是教師職業產生的社會基礎。
22、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是教師職業產生的歷史前提。
23、我國民間私人講學之風發端于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私學是儒墨兩大學派創立的,儒家:孔子,墨家:墨子。
24、法國首開人類師范教育的先河。我國師范教育始于19世紀末。
25、學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向師性”,即喜歡模仿老師。
26市場經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只講個人權利、不講社會義務,甚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滋生泛濫。
27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1)示范性(2)復雜性(3)創造性(4)長周期性。
28學生的“向師性”心理決定了教師職業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教師職業的本質屬性是育人。
29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1)道德意識的自覺性(2)道德行為的示范性(3)影響結果的深遠性。
30謂深刻,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心靈的撞擊,學生的知、情、意、行,學生的性格、理想、信念、世界觀的形成,無一不受教師的影響。
31所謂久遠,是指教師道德不僅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精神風貌,還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論述題1、為什么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聯系實際)
答:(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培養合格教師的需要。
(2)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完成教師的歷史使命、培養合格學生的需要。
(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教師迎接新世紀挑戰的需要。
(4)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教師現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