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降薪裁員 保薦業務不再是“香餑餑”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發布時間:2012-02-17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臺后的“雷厲風行”,讓不少業內人士對證券業的制度改革產生了憧憬。
繼新股預披露時間做出調整之后,保薦代表人(以下稱保代)制度也將面臨調整。近日,坊間盛傳,證監會可能擴大保代簽字權。盡管消息還未坐實,但影響已經顯現。日前,曾經的券商投行業務老大中金公司決定裁去投行部門30多個職位。此外,不少大型券商的投行部門也傳出降薪的消息。
保代不再稀缺?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截至目前,正式注冊的保薦代表人數量超過2000人,分布在74家有保薦業務資格的券商中,平均每家券商保代數量達到30人左右。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券商之間的保代分布仍有較大差距。國信證券以155名保代名列第一,排行末尾的券商只擁有5名保代。
不過,2004年至今,保代的增速還是驚人的。2004年,國內67家證券公司僅擁有609名保代,雖然這批保代是投行業最早的一批“金字塔尖”,但他們最為輝煌的日子是在2009年,當時的百萬年薪羨煞旁人。到了2010年,約有40%的保代沒有保薦過任何項目,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券商投行部。
“投行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剛畢業的應屆生,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寫材料;另一種是擁有豐富人脈的老人,他們才是核心,也是少數。因此,真正能擁有百萬年薪的也是少數。”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曾在深圳一家大型券商就職。
按照目前證監會要求,兩位保薦代表人可以保薦一個項目(每人可同時在發行部報一個,在創業板部報一個)。未來證監會有望放開保薦代表人的簽字權,即每個保薦項目仍由兩位保薦代表人負責,但每位保薦代表人可同時申報的項目由發行部、創業板部各一個擴大為各兩個。
“如果放開保代的簽字權,保代可能不再是稀缺資源。這既可促進保薦業務量增長,投行的話語權也大大增加,由投行挑選信譽好、能解決問題的保代,而不是保代作為‘香餑餑’被爭搶。”上海一家投資公司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競爭促裁員降薪
事實上,如果保代稀缺性降低,那對券商投行業務格局也會產生影響。
近日市場傳聞,“中金公司已決定裁去投資銀行部門30多個職位,其中北京團隊影響最大”。作為國內曾經的投行“老大”,中金公司的裁員引發了業界對于國內投行業務的關注。
WIND數據顯示,2009年,中金公司以10.9億元的IPO承銷收入位居各券商之首,市場份額為20.64%.但在2010年和2011年,中金公司的份額快速跳水,2010年,中金的IPO承銷收入縮水至7億元,市場份額為4.13%.2011年,收入降至1.68億元,市場份額下滑到1.27%.而在2009僅此于中金公司的中信證券,近兩年來的投行業績也僅徘徊在及格邊緣。
與之產生巨大反差的是,以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聯合為代表的券商,承銷數量和承銷金額大幅增加。
“過去上市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保薦這些企業,具有特殊背景的中金一類券商具有先天的優勢,但進入中小板和創業板繁榮期后,大型券商的優勢無法發揮,地處南方的券商優勢顯現出來。”上述投資公司負責人表示。
與大型券商裁員不同的是,中小型券商開始“低吸”。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國海證券、中山證券、華寶證券、華融證券在內的20家券商對外公布了社會招聘崗位,合計人數超過500人。
而這與近年來,券商投行保代收入下降有關。據了解,保代的收入由年薪、簽字費和轉會費三部分組成。最高時,保代的年薪一度接近200萬元;簽字費是指在每一個保薦項目上署名的費用,一般是70萬元左右;轉會費是保薦人在“跳槽”到另一家保薦機構時,下家支付給保薦人的費用,通常都高達200萬元。
“保代簽字權放開的消息傳出后,保代的價碼有所下降,讓中小型券商躍躍欲試。”江蘇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項目經理告訴記者,“另一方面,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都擁有大量的準保代,這些準保代的收入通常不高。在一些競業限制不是特別嚴格的證券公司,準保代的跳槽也降低了中小券商挖角的成本。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