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洋電機3000員工因勞資糾紛集體罷工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17
1月14日上午,深圳三洋機電(蛇口)有限公司3000多名員工,因為勞資糾紛集體罷工。工人走上街頭抗議,一度導致附近交通癱瘓。
現場直擊:廠房被圍水泄不通 附近交通一度癱瘓
1月14日上午10點,本網接到電話爆料: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三千多名工人罷工。記者聞訊后,隨即驅車前往。
11點30分,記者到達三洋電機大門外,只見數千人將工廠里里外外圍了個水泄不通,但現場秩序比較平靜。據工人們反映,他們是因為公司集體被收購、更換logo,卻未能按慣例給予工人相應的補償,所以借此表達意愿。
12點,午飯過后,罷工的人數迅速增加。據工人稱,車間內已經空無一人,所有人都參加了罷工。
20分鐘后,事發地沙井鎮相關負責人到達現場。但他們并沒有與工人直接接觸,只是和電機廠工作人員站在一旁靜觀事態發展。
此時距離罷工開始,已經過去了四個小時。由于廠方一直無人回應,工人們開始走出工廠。其中,300多名工人聚集在電機廠附近的一個紅綠燈路口,交通頓時陷入癱瘓。許多車輛不得不繞道而走,警察隨即到現場維持治安。
又過了40多分鐘,一隊沙井鎮民兵以及兩隊防暴警察開到現場,聚集在馬路中央的人群全部散去。隨后,警察將幾個工人抓上防暴車。這時,工人群情激憤,高呼“放人”,拒絕解散,現場氣氛相當緊張。
一直到下午2點半,罷工開始五個多鐘后,廠方有關負責人終于站了出來,站在防暴警察旁邊,與工人們對話。隨后,一部分人開始離開,截至記者離開時,事態趨于平穩。
工人喊話:“公司賣了,必須要補償我們”
“他們就這樣把我們賣了,一分錢也不給我們”,工人李小姐對記者說:1月13日,工廠突然通知他們修改工作證,將三洋的標志換成松下的標志。大家這時才知道,三洋集團被“松下”收購了。
據工人們介紹,該廠隔壁同屬三洋集團的“三洋馬達”,以及附近的西門子公司在被收購時,均對員工進行過補償。2005年,三洋機電(蛇口)有限公司從蛇口搬到寶安時,也按照工齡給予工人一定補償。但這次,集團被收購,工廠要換招牌,卻并不打算給工人任何補償,只是通知工人們換工作證,他們認為無法接受。
廠方回應:獎勵已到賬,補償免談
記者隨后采訪了三洋電機的相關負責人閃向陽。他告訴記者,廠方目前尚未與工人有過任何交涉,只是私底下聽說工人們對此(換招牌)有些不滿。
閃先生認為,三洋電機只是換招牌,工廠名稱、管理制度、工資待遇各方面均未改變,與三洋馬達(換名)、西門子(搬遷)和05年該公司搬遷情況均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工人要求補償一事,不知從何說起。至于獎金,中午已經到賬,工人們不必擔心。
被問到為何不與工人直接交涉時,閃先生說,工人情緒激動,怕激化工人們的不滿,所以一直等待街道辦工作人員到來,協助處理此事。
記者手記:
少些無聲對抗,多點和諧共議
記者在現場的六個鐘頭里,工人們整體表現比較克制,與此同時,廠方也不出面進行撫,雙方陷入了無聲無接觸的奇怪對抗之中。
從已有調查來看,該事件原本屬工廠內部管理的“小事”,最終卻演變成引來眾人圍觀、妨礙當地居民生活秩序的“大事”,首當其沖的是該工廠的管理與溝通機制的欠缺。一方面,工廠事先已經知道工人們很不滿,但從未與工人進行正式溝通;另一方面,工人們有自己的訴求,卻從未通過正式途徑表達意愿,“工會領導大多都是廠里領導,我們如何向他們反映情況?”
如此一來,出現“無聲的對抗”的那一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廠方慌了神,不知道該找誰談;工人們也不愿當出頭鳥,于是就只有找政府;政府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找警察;警察什么情況都不知道,就只能維持治安了。
我們在現場也注意到,本來只是勞資雙方矛盾,但警察出警之后,尤其是抓了人后,事態開始轉向警察與工人之間的對峙,氣氛一度十分緊張。
這一事件絕非孤案。長此以往,只會形成群體事件的慣性鏈條,在鏈條的末端始終是警察。如此應急式的“維穩”,既容易帶來消極的社會影響,也凸現一些部門、企業等在應對此類事件時能力的不足,或者態度本不端正,未能從社會管理的高度,事先主動去化解、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種矛盾糾紛,真正把矛盾糾紛處理在基層。
同時,一些工友們在面對各種矛盾糾紛時,也應采取更合適的途徑,去表達自己的訴求,維護自己的權益。如何讓類似的無聲對抗,變成友善的對話,甚至是和諧的共議,值得各方認真思考,一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