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輔導:城市規劃師之社會發展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1-12-06
二、社會發展
(一)熟悉社會運行機制社會運行機制即指社會運行中所遵循的規律或所形成的模式。
(1)社會需要馬斯洛關于需要的層次理論認為需要分為:第一層次,生理需要;第二層次,安全需要;第三層次,友愛需要;第四層次,尊重需要;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由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人們首先追求較低層次的需要,只有在得到高效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突出地表現出來。新的需要成為現實行為的推動力,社會在人類不斷去追求滿足自身新的需要的過程中得到運行的動因與力量,使其運轉過程具有持續性。
(2)社會互動社會互動行為指的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性的感性活動。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所能得到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所結成的這種合力的大小會影響到社會系統運行的平衡性、協凋性以及方向性。
(3)社會管理與控制社會的管理與控制就是通過有組織地利用社會規范對其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施行管理、調節與約束的過程。社會管理與控制由實施控制的機構,控制規范體系——制度以及控制手段與方式等基本要素構成。
(4)社會變遷與進步社會學研究中把社會的日新月異、新舊交替現象稱為社會變遷。它是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熟悉社會控制“社會控制”一詞是由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Rose)首次提出來的。羅斯認為,在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壞,對人的行為不再起約束作用,出現了越軌和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情況下,必須有一種新的機制來維護社會秩序,這種新的機制就是社會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會或文化的工具,對個人或集體行為進行約束,使其依附于社會傳統的行為模式,以促進社會或群體的調適和發展的,都可以叫做社會控制。社會控制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三)熟悉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是歷史循環論、社會進化論和社會均衡論。
(1)熟悉社會發展計劃社會發展計劃即人們為了調控社會運行的狀況、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和有計劃的社會變遷,而對社會的有關系統、社會生活的有關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規劃。社會發展指標就是描述和評價社會整體及各方面存在和運行狀況的項目及其數值(包括數字、圖表、符號等)。為了比較全面地反映—個社會或社會中的一個系統的存在和運行狀況,必須采用—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項目所結合而成的社會指標體系。
三、城市社會空間結構
(一)熟悉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流派主要有景觀學派、社會生態學派、區位論學派、行為學派、結構主義學派以及時間地理學派。
(二)熟悉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變化趨勢由于經濟、人口、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發生變化。當今最重要的經濟變化是新的勞動地域分工,這就是國際性或國家尺度的勞動分工以及跨國企業的世界性經濟支配。其典型表現類型是,高附加價值的金融、貿易公司總部職能集中于世界城市的中心部,辦公職能和研究開發職能集中在世界城市的郊區,而生產部門則廣泛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第二個最重要的變化是經濟結構的軟化。世界經濟變化的主要空間結果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西歐、北美工業中心地帶的許多城市的非工業化;二是大城市圈內部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離心化;三是一些大城市成為專門生產、處理信息和知識的世界城市化。人口因素的影響表現在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社會三個方面。
影響城市形態及其結構變化的力量主要有二:分散力與集中力。
四、城市社會問題
(一)掌握老齡化問題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或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問題。按聯合國的相關規定,凡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就屬于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動態概念,它與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關。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齡化進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會向年輕化轉化。
(二)熟悉就業問題從廣義上看,就業就是指勞動者處在有職業的狀態,即勞動者能夠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從事某種社會勞動。從狹義來講,只有當從事某種勞動與維持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被認為是就業。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時,可能產生三種情況:
(1)勞動力的供給大于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表現為一部分勞動力無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勞動力未得到充分利用,這就出現失業現象。
(2)勞動力的供給小于社會經濟對勞動力的需要,這時一部分生產資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現勞動力不足現象。
(3)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互相適應,失業現象消失。
經濟的不發展是造成失業或不能充分就業的根本原因。但就業還要受到—些經濟因素以外的社會因素的影響。
(三)熟悉貧窮問題所謂貧窮就是當人們缺少滿足他們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狀況存在時的現象。一些研究者企圖制定一個比較固定的標尺以衡量貧窮。這就是所謂的“貧窮線”。在這條線之下,就開始有了貧窮;在這條線之上,貧窮就到此為止。貧窮線經常包括了關于人類基本物質需要的判斷。所謂基本物質需要,看法有所不同,計量方法也有不同。
(四)熟悉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各種破壞作用。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全球性社會問題。
五、城市社會學研究方法
(一)了解城市社會學收集資料方法主要有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件法等幾種。訪談法是指調查者和被調查者通過有日的的談話收集研究資料的方法,其包括訪問和座談。問卷法是通過填寫問卷(或調查表)來收集資料的—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大規模的社會調查。
(二)了解城城市社會學經驗研究法城市社會學研究中運用的經驗研究方法主要有社會觀察法、社會實驗法和社會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可用于理論研究,又可用于經驗研究。社會實驗法是把研究對象置于人為設計的條件控制中進行觀察和比較的研究方法,是迄今為止最嚴密、最科學的經驗研究法。
(三)了解城市社會學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法:包括矛盾分析法、社會因素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及行為心理分析法。
2.社會統計分析法:可分為描述性分析和說明性(解釋性)分析。統計分析常用的統計量有頻數和頻率、眾數值、中位數、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等。
應試者應閱讀以下方面的參;考書:《社會學概淪》、《社會學原理與方法》、《城市社會學》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