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輔導:城市地理學復習指導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1-12-06

    第一節 復習指導

    一、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及發展概況

    城市地理學研究城市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研究城市空間組織的規律性。按它研究的空間尺度。又可以分為國家或區域中的城市的空間組織(也稱城市體系)和城市內部的組織(也稱城市內部結構)兩大部分。

    (一)熟悉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1.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

    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

    4.城市問題研究

    (二)解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據研究重點不同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1.1920年以前

    20世紀早期城市地理學作為—個專門的新領域出現了。由于當時認識上的局限性,地理學思想以地理環境決定論占優勢。反映在城市地理學上,當時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城市位置的自然條件的作用來解釋城市的起源和發展。

    2.1920一1950年

    這一時期,城市地理學的兩大貢獻足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學說的誕生和美國芝加哥人類生態學派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前一成果的巨大影響雖然在戰后才感覺到,但它的出現說明,城市地理已從單個城市的研究向城市體系的研究邁進;后一成果則標志著城市地理學的注意力從對城市簡單而膚淺的總體認識轉向城市景觀的復雜性。

    3.1950—1970年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發生了地理學的所謂“計量革命”。數量地理學家布賴恩?貝里(B?J?L?Berry)用數理統汁方法對中心地學說進行了許多實證性研究,他的《城市作為城市系統內的系統》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與服務中心的等級聯系起來,是城市系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計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從形態學的城市景觀轉到了空間分析上來。20世紀50年代空間學派興起以后,城市地理學的框架建立了起來,其研究對象可分為宏觀城市空間和微觀城市空間兩大部分。

    4.1970年以來

    地理學的新思潮層出不窮,而且在城市地理學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區位學派、行為學派和激進馬克思主義等幾個流派。

    (三)熟悉中國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1976年以前,中國的城市地理研究十分薄弱。改革開放后得到迅速發展。1994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了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我國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區域、城市規劃、城市化、城鎮體系、城市發展方針、城市空間結構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7個方面。

    二、城市化

    (一)掌握城市化的原理

    1.城市化的概念

    概括地講,城市化的概念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質上和形態上的城市化;二是無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城市化的運行機制

    諾瑟姆(RayMNortham)把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過程概括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并把城鎮化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即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的初期階段,人口向城鎮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階段和進入高度城鎮化以后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又趨緩慢甚至停滯的后期階段。

    (1)以城鄉人口遷移為特征的“推拉說”

    (2)以社會(包括政策)的干預和調控為特征的系統分析模式

    (3)城市化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3.城市化的類型

    (1)向心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

    (3)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

    (4)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熟悉當代世界城市化進程特點

    (1)增長勢頭猛烈而持續。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間不斷擴展,形成大都市區、大都市帶。

    伴隨大城市化的趨勢,人口和財富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僅使大城市數量急劇增加,而且出現了超級城市、巨大城市、城市集聚區和大都市帶等新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

    有許多都市區連成一體,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活動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帶。這一概念是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來的。

    (3)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仍以鄉村向城市移民為主。

    這種鄉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現象被稱之為生計城市化。這些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進入內城貧民窟區,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緣的木屋區。在生活方式上具有兩重性。

    (三)了解當代中國城市化

    當代中國城市化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一是城市化進程的波動性較大;二是自下而上型;三是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四是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四)掌握城市化的指標和測度

    目前確定城市化指標及測度方法主要有兩種,即主要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主要指標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標和土地利用指標。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測度指標。土地利用指標是指在一定時間非城市用地轉變為城市用地的比例。目前,統計上比較困難,使用不廣泛。復合指標法,是選用與城市化有關的多種指標予以綜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進展水平。

    三、城市發展的地理條件

    (一)了解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為人類生存環境,通過影響人w考試大一級建造師w口分布而影響城市的形成發展。一般說來,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規律性更典型。

    (二)掌握地理位置

    巴朗斯基曾給地理位置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對這個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觀存在的東西的總和。城市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定點。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決定了城市職能性質的特殊性和規模的特殊性。

    1.城市地理位置的類型

    (1)大、中、小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鄰接、門戶位置

    2.城市沿交通線成長的區位類型

    河運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沿河城市論,可以分成六種區位類型:航運端點;梯級中轉點;河流交匯點;河曲位置;過河點位置和河口。

    鐵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線城市的誕生和興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發展。

    伴隨著汽車時代的來臨、高速公路的大規模建設以及快速高效的航空運輸的發展,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手段正在迅速地改變著城市的地理區位,促進了國際性大都市的形成。

    除自然地理條件、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以外,社會經濟歷史基礎、信息技術條件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城市發展不可忽視的條件。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資料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福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视频精品 | 麻豆精选在线播放网站 | 五月天综合网缴情五月中文 | 免费国产免费色色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