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建國后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歷史回顧
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毛澤東又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1986年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規定:“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我國的教育目的。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國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在社會生產和分工的基礎上考察人的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的。
2.我國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 我國的教育目的始終強調我們所要培養的人才是符合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或社會主義方向的人。
3.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三、我國教育目的的落實
要培養合乎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應當特別注意人才素質的這樣幾個方面:創造精神、實踐能力、開放思維和崇高理想。
要認真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我們還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
從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標的轉換,實際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體的實現過程。所以應當對不同學校的教育目標有正確的理解與界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的規定,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必須做到“兩個全面”,即“全面發展”和“面向全體(學生)”。所謂“全面發展”主要指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在身體、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長。所謂“面向全體”就是應當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全面的教育,從而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和整體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服務。
(2)德、智、體、美諸育之間的關系
在諸育關系的認識上,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諸育均有相對的獨立性。二是現實或真正的教育應是一體的。
(3)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這實際上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的一個具體要求。全面發展的一個維度是自由發展,全面發展不僅不排斥個性發展,而且是以個人合乎本性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發展。所以,必須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對學生因材施教,在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的同時求得他的全面發展。
(4)全面發展與職業定向的關系
在中小學階段,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應當鼓勵學生對社會上不同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有一些直觀、感性的認識,激勵中小學生努力學習,為自己的職業理想的實現和祖國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