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機制的法律基礎在于( )。
A.政府機關享有的行政行為的羈束權限及自由裁量權限
B.一定規模人口和面積的地域空間
C.一個明確的上下級隸屬關系的行政等級
D.政府機關享有的行政行為的羈束權限
【答案】A
【解析】政府的行政行為既有確定性和程序性的一面,又有可以審時度勢和靈活應對客觀事物的一面,可通過個案審定來作出決策,即在合法基礎上,政府機關享有行政行為的羈束權和裁量權,答案A為正確的。
【考點】第六章城市規劃的實施☆☆☆考點7:城市規劃實施的行政機制;
①概念
城市規劃實施的行政機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憲法、法律和法規的授權,運用權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規定、計劃、標準、通知許可等行政行為來實施城市規劃。
②城市規劃實施的行政機制的法理依據
城市規劃行政機構依法享有羈束權限及自由裁量權限。
2.在中國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稱為“溫州模式”的城市化,也可稱為( )。
A.市場推動型
B.地方推動型
C.輻射擴散型
D.外資促進型
【答案】A
【解析】提示:溫州地區地少人多,歷史上就有經商打工的傳統,以發展家庭工業和民間市場為主要模式,以私營家庭工業為主發展小城鎮,這種城市化道路可稱為市場推動型。
【考點】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考點20:中國城市化過程特點;
①新中國成立后,城鎮的數量和城鎮人口的總規模有了很大發展;
②城市化速度與世界進程相比較為緩慢,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仍然很低;
③城市化過程的反復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少見的;
④緩慢的城市化過程沒有出現大城市人口過分膨脹的現象;
⑤城鎮化不是伴隨農村的破產和城鄉關系的尖銳對立展開的,而是走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城鄉經濟共同繁榮的道路,這是中國城市化的本質特點。
蘇南模式城市化道路:以鄉鎮工業為動力的小城鎮發展模式,稱為地方推動型。
溫州模式城市化道路:以私營家庭工業為主發展小城鎮,稱為市場推動型。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為主,稱為外資促進型。
3.巴西將首都遷往巴西利亞是運用了( )的結果。
A.城市增長極核理論
B.城市全球化理論
C.經濟基礎理論
D.城市輻射作用理論
【答案】A
【解析】提示:巴西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就是為了促進內陸地區的發展。因為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有限的資源應集中在發展條件好的城市作為增長極核,帶動這個區域的發展,從而使區域空間經濟最終能夠趨于平衡。
【考點】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考點7: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①城市發展與基本經濟部類、城市經濟基本理論:
城市經濟,可以分為基本的和從屬的兩種部類。
基本經濟部類:是為了滿足來自城市外部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即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活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乘數效應:城市基本部類每一次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的結果總是數倍于原來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動所引起的這種放大機制被稱作乘數效應。
非基本經濟部類:為了滿足城市內部的產品或服務需求。
城市發展過程:專門化、綜合化、成熟化、區域化。
②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
絕對集中時期:工業化初始期,城市人口不斷增長。
相對集中時期:工業化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長比郊區人口增長多。
相對分散時期:后工業化初期,郊區人口增長超過城市人口增長。
絕對分散時期:后工業化成熟期,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③城市發展與區域空間經濟:增長極核理論
經濟增長不可能在各地同時出現,而只能以不同的強度發生在有限的區域極點內,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擴散到周圍地區。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于少數幾個城市比分散狀態能形成更快、更有效的區域發展。區域中各個城市發展并不是均衡的。
④城市發展與國際勞動分工、經濟全球化理論:
與全球化直接相關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和網絡化。
工業化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可以使制造業成本降低,因此,在新一輪國際勞動分工中,發展中國家成為生產/裝配基地,在世界范圍內呈擴散式空間分布;發達國家成為控制/管理中心,呈集聚式空間分布。
4.社會環境的調查不包括的一方面是( )。
A.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齡結構、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
B.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方面,主要涉及構成城市社會各類群體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C.城市與周邊發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廣大的農村腹地所共同組成的地域范圍
D.政府部門、其他公共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基本情況
【答案】C
【解析】A、B、D三項是社會環境調查所包括的幾個方面,C項是區域環境調查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所包括的內容。
【考點】第四章城市規劃的編制☆☆☆☆☆考點9:城市規劃中的調查內容和主要方法;
①調查內容
(1)區域環境調查:
a.城市化水平:城鎮和人口的數量;城市化水平的歷年變化;農村各行業勞動力、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和發展可能;耕地總量的歷史變化;剩余勞動力的數量、流動方向;城鎮建設投資的數量及增加量。
b.城鎮體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征和其影響范圍的作用、地位;資源狀況;經濟、社會結構狀況;各城鎮地位、社會經濟發展、主導產品、產業;市域交通供給水平、利用率。
(2)歷史環境調查:
體現在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兩個方面。
(3)自然環境調查:自然地理、自然氣象、自然生態。
(4)社會環境調查:
人口、社會組織和結構、家庭、政府、企業和社區。
(5)經濟環境調查:
整體經濟狀況、各產業部門、土地、建設資金。
(6)城市土地使用。
②主要方法
(1)現場踏勘和觀測;(2)問卷和抽樣調查;(3)訪談和座談會;(4)文獻分析。
5.下列對各種工程管線布置的要求敘述有誤的一項為( )。
A.城市公共事業和市政工程管線一般要沿道路敷設
B.城市道路應根據城市工程管線的規劃為管線的敷設留有足夠的空間
C.道路系統規劃還應與城市人防工程規劃密切配合
D.各類工程管線的敷設都必須經由管線主管部門或指定工作人員進行
【答案】D
【解析】管線敷設由城市規劃中主管此項工作的部門指派合格人才即可。
【考點】第五章主要專項規劃☆☆☆☆考點5:城市道路網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滿足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②滿足運輸要求:與沿路開發性質協調結合;結構完整,分布均勻,有可靠性;密度和面積率應適應;利于分流;利于組織管理;對外交通聯系方便;
③環境要求;
④布置管線要求。
其中城市干道的適當距離為700~1100m,干道網密度2.8~1.8km/km2。大城市道路網密度以4~6km/km2為宜,道路面積率以20%左右為合適。
6.持續的規劃程序的具體目標為( )。
A.一般為20~25年,以5年為一期,每5年修訂一次
B.一般為18~24年,以6年為一期,每6年修訂一次
C.一般為20~24年,以4年為一期,每4年修訂一次
D.一般為21~24年,以3年為一期,每3年修訂一次
【答案】A
【解析】規劃工作經過規定的步驟得到的方案,并非一成不變的定案計劃,要持續的因變化作彈性的修訂,稱為持續的規劃程序。
【考點】第五章主要專項規劃☆☆考點16:規劃方案實施;
①擬定較為詳細的實施計劃,提出實施過程中的重要技術對策和交通投資計劃分析。
②提出分期建設與交通建設項目排序的建議。
③交通規劃的目標年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一般為20年,以5年為一期對方案實施進行評價并做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