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主張中,( )是“有機疏散”思想的主張。
A.強調城市中人的個性,反對集體主義
B.將日常生活進行功能性集中,將這些集中點進行有機分散
C.將城市范圍劃分成不同的區域
D.把安靜、朝向、衛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答案】BC
【解析】提示:伊利爾·沙里寧用對生物和人體的認識來研究城市,從生物的成長現象中受到啟示,認為有機疏散就是把擴大的城市范圍劃分為不同的集中點所使用的區域,這種區域內又可分成不同活動所需要的地段。
【考點】第二章城市規劃學科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考點7:城市分散發展模式——有機疏散理論;
城市發展的原則是可以從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導出來的。
目標:把衰敗地區中的各種活動,按照預定方案,轉移到適合于這些活動的地方去;把上述騰出來的地區,按照預定方案進行整頓,改作其他最適宜的用途;保護一切老的、新的使用價值。
把大城市這一整塊擁擠的區域,分解成若干個集中單元,并把這些單元組織成為在活動上相互關聯的有功能的集中點。
方法:“對日常生活進行功能性的集中”;“對這些集中點進行有機的分散”。
廣畝城:
賴特的主張是將城市分散發展推向極端的狀態,發揮到了極致,每戶一英畝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聯系。根據這一理論,城市就成為地球表面均勻分布的人類聚居地。
2.關于衛星城的概念,以下( )種說法不妥。
A.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但同時又是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
B.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又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土地歸公眾所有
C.與中心城市有依賴關系,往往是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
D.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中心城市,為其本身周圍地區服務,并且與中心城市發生相互作用,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截流作用
【答案】BD
【解析】提示:選項B是田園城市的定義,選項D是新城的定義,雖然這二者和衛星城思想都是建立在通過建設小城市來疏解大城市的基礎之上,但其含義仍有一些差別。
【考點】第二章城市規劃學科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考點6:城市分散發展模式——從田園城市到新城;
衛星城: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但同時又是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代衛星城僅供居住之用,有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但生產與公共生活仍有賴于母城解決,稱為臥城;第二代衛星城提供居住和一定的工業與服務設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在當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對問題解決不徹底,稱半獨立的衛星城;第三代衛星城即獨立的新城,距大城市約30-50km,有相應工業區與居住區,有配套的文化福利設施,可以保證居民在當地就業和生活。考試用書
新城:對按規劃設計建設的新建城市的統稱,強調了新城市的相對獨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中心城市,為其本身周圍的地區服務,并且與中心城市發生相互作用,成為城鎮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
3.國家的城市規劃體系包括( )三個方面。
A.規劃法規
B.規劃行政
C.規劃運行
D.規劃文件
【答案】ABC
【解析】提示:城市規劃體系中規劃法規是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核心,為規劃行政和規劃運作提供法律依據。
【考點】第三章城市規劃的任務、體系及與其他規劃的關系☆☆☆☆考點3:城市規劃法規體系的基本概念;
國家總是以一系列法律、規范性文件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各種行為加以規范,并且因這些法律、規范文件規范的不同內容和效力形成城市規劃的法律體系。一般分為縱向體系和橫向體系。
城市規劃橫向法律體系包括城市規劃主干法、從屬法、專項法、相關法及技術條例。主干法、從屬法及專項法構成城市規劃法規體系的核心體系。
城市規劃縱向法律體系包括由國家級與地方級制定的有關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規。其構成與國家的政府行政級別構成相吻合。
4.影響建筑物價值變化趨勢的因素包括( )項。
A.經濟和社會發展
B.區位條件變化
C.技術進步
D.可達性
【答案】ABC
【解析】提示:建筑物價值變化與地塊價值及城市物質環境的更新有密切的關系。建筑物價值相對下降時或地塊價值相對上升時,更新時機就會趨前。
【考點】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考點10:城市物質環境深化趨勢;
①城市物質環境的深化方式:
成長期表現為以向外擴展為主:城市人口規模、空間規模增長較快。
成熟期表現為以內部重組為主:城市人口規模、空間規模增長趨于穩定,城市發展以城市內部再開發、協調為主。
②城市物質環境的更新:
城市更新指的是對城市中陳舊、衰退的地區進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勞動、生活服務和休息的條件,達到滿足社會、政治、經濟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更加強化城市功能體系上的重組與重構這一過程。其物質環境的更新時機取決于
現實的建筑物價值和潛在的地塊價值之間的相對變化趨勢。
5.北美城市的社會空間分布的特征可以體現為( )的不同。
A.政治地位
B.經濟地位
C.家庭類型
D.種族背景
【答案】BCD
【解析】提示:城市空間分布的特征體現了城市社會的異質性。
【考點】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考點11:城市社會及農村社會的主要差別;
①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征
即是城市社會人的行為方式特征:
(1)生活豐富而復雜;(2)生活節奏快,精密度要求高;(3)交往上的表面化與事本主義;(4)文化的異質性;(5)個人的自由性;(6)越軌行為增多。
②與鄉村社會的主要差別
表現在城市社會的異質性遠遠高于鄉村社會。城市中出現居住隔離,人們生活居住在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中;不同家庭結構的人們居住分布呈同心圓狀;種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狀態不符合社會分層和家庭規模而形成的分布規律,呈現出多核心模式。
③城市社會的變化趨勢
人口老齡化:≥60歲老人占10%或≥65歲老人占7%。
家庭核心化:大家變小家,多人口變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為主。
生活閑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閑暇時間增多。
6.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可以歸納為以下( )的特點。
A.城市化增大勢頭猛烈而持續
B.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已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C.城鎮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穩定,波動十分明顯
D.城鎮人口增長較多,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不快
【答案】AB
【解析】提示: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現代社會中屬于支配地位,也是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選項CD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的特點。
【考點】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考點19: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①增長勢頭猛烈而持續;
②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已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③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現代社會中居于支配地位;
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總人口、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增長速度開始趨于下降,對世界未來城市化速度的過高估計正在得到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