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亂局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于導致1792年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后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侖的第一帝國,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后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期間曾一度出現了全球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占領。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并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后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征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占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后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并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于“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二戰結束后,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后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后,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于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臺。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臺危機升級。最后,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并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后,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戴高樂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佛朗索瓦?密特朗。在1969 年4月, 戴高樂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于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蓬皮杜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佛朗索瓦?密特朗 (1981-95), 和新戴高樂派雅克?希拉克(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密特朗總統的占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準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準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希拉克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后集中于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準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劃。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采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之中在巴爾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