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蘇小學教育心理學命題預測題及解析(20)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2-06 10:52:54
1.A[解析]新課程改革明確規定高中階段課程以分科課程為主。
2.B [解析]整個教學工作包括:備課、上課、作業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五個環節,其中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B [解析]教學過程包括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學習效果五個基本階段。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停留在感知上,必須理解教材,這是領會知識的關鍵,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4.A [解析]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買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5.D [解析]班級組織在建設的過程中,深受班主任領導方式的影響。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不同類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領導風格和行為方式。
6.A [解析]當代教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是認知模式,它是由皮亞杰提出,后由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
7.D [解析]根據考試大綱中關于教學方法的論述可知,D項是講授法的要求。
8.A [解析]教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它可分為講述、講解、講演和講讀四種具體方式。
9.A [解析]1944年出版的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則》被認為是課程論經典的學術著作。
10.D[解析]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學生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盧梭、杜威。“教師中心論”與“學生中心論”都沒有用辨證的觀點看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采取了二元對立的
思維方式,根本上否認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一種統一的、交互的主體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
11.B[解析]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知能力。
12.D[解析]在講述數與代數時,為了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情景可使用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件,比如“到超市購物”之類的游戲軟件或課件。
13.C[解析]形成性測驗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手段。它除了對教與學有反饋和診斷作用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利調整階段教學。形成性測驗事先不需要學生作專門的準備,所以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形成性測驗還有助于知識的保持和遷移,使學生的學習向高級學習水平(分析、綜合、評價等)的方向發展。對形成性測驗結果的分析,有助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作出較客觀的評價以便更好地調控教。
14.D[解析]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他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的教學論。
15.D[解析]題干意思其實與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理論相吻合,即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過程以內”,不存在有“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