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講義:第四章(1)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2-23 15:13:41
第四章 教師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小學教師這一職業,形成比較穩固的專業思想;
2、了解小學教師必備的職業素養,加強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的意識;
3、掌握新時期師生關系的特點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本能力。
教學重點:
教師的職業素養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對教師勞動的特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時數:10課時
第一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和勞動的特點
一、教師的職責:教書育人
在奴隸社會初期出現的學校里,我國是存在“政教合一”“以吏為師”,西方則常以僧侶或其他勞動者兼任。
在封建社會,隨著學校結構的負責和規模的擴大,教師職業開始向專門化方向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義務教育開始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都有了迅速的發展,教育結構更復雜,教育規模更大, 了專門培養教師的各級師范院校,教師職業更趨專門化和專業化。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加快,必將造成教師職業的進一步擴大,教師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教師職責中“教書”與“育人”不是兩個平等并列的概念,教師的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是教師工作的本質。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用所教的知識影響學生,教師自身的人格特征,教師的觀點、態度和行為等,都是影響學生的因素。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斯賓塞),如果教師不注意積極主動的“育人”過程,就可能出現對學生的消極的影響。
二、教師的勞動特點
(一)復雜性——雞叫忙到鬼叫
原因分析:
1、教育對象的復雜性決定:教育對象是人,是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影響人的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兒童個性特征也影響著他們對教育影響的接受的程度和方式。
2、教育任務是復雜的: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讓青少年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得到發展,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也要在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影響學生;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讓學生發展品德、實踐能力等。
3、教師的教育過程中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也是復雜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的教育目標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結構,不同的教育途徑等。
(二)創造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要求,不同的教育環境和其他的影響因素,教師沒有現成的可以直接搬用的教育措施,必須要在教育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創造性地完成教教學活動任務。
(三)示范性——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育教學內容的二度開發,把自己的觀點、態度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影響學生。而且,教師主體本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其人格素養、個性特征、觀點態度等,也是影響學生的教育內容,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長期性——百年樹人
人的成長周期比較長,教師培養人的工作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的勞動成果也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檢驗和體現,具有滯后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