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講義:第二章(3)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2-23 15:00:19
第三節 學校管理
一、學校管理的概述
(一)管理
所謂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據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為完成既定的組織目標所必需的一套規章制度,對該機構內的人、財、物等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控制、領導和創新,以有效地實現該系統的預期目標的過程。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
第一,管理是一種理性行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對象化的行為。
第二,管理必須有管理的主體和客體。管理主體就是管理者,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管理客體就是管理的對象,是由人或事組成的動態系統。
第三,管理必須有其自己獨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它是指管理者在完成管理任務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法,一般包括該組織系統的組織機構、為實現既定的組織目標所必需的一套規章制度,以及通過這一機構和制度所實施的決策、計劃、組織、控制、領導和創新等。
第四,管理必須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它是指管理主體預期目標的實現狀況,包括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壞等等。
(二)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在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遵循教育規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和條件,有效實現工作目標而進行的一種組織活動。
學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對象三個基本因素組成的。學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學校的正副校長以及各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員,此外也包括學校的教職員工。學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學校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學校管理對象是學校的人、財、物、事(工作)、信息、時間和空間等,他們是學校管理活動的客體或被管理者。
二、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溝通
(一)溝通的含義:
溝通是信息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進行交換的過程。管理系統中的層級越高,管理工作中溝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二)溝通的功能:
信息傳遞:溝通把信息向學校的各個層次景象傳遞,使學校成為運行有序的系統。這是溝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過達到這一目的才得以實現;
控制:上下級的指令通過溝通層層下達,下級的情況通過溝通層層上報,以達到對系統的有效控制。
激勵和情感交流:領導及時對工作進行評估和肯定、獎勵等,都能起到激勵的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三)溝通的形式
學校的溝通一般可以有兩種形式:即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正式溝通是指按照學校機構設置的渠道所進行的信息傳遞。一般可以分為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幾種渠道。
非正式溝通是指在正式溝通之外的信息傳遞,一般有三種渠道,即個人之間的自發交往、非正式的接觸或聚會和社會傳聞。
(四)溝通的障礙
學校組織的溝通障礙主要有下列三種情況:
主觀方面的障礙;
客觀方面的障礙
溝通渠道方面的障礙:
(五)溝通障礙的克服
可以從許多方面改善溝通的狀況,如: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關系;使用恰當的、準確的語言文字;選擇最佳溝通媒體;注意信息的時效性;重視對信息的反饋。
三、學校管理的目標和尺度——學校績效
(一)學校績效的含義:
學校績效是指學校功能發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二)國內外學者評價學校績效的幾種理論:
(1)目標模式。這是一種分析學校績效的較普遍和傳統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機關制定一套學校績效的指標體系,通過學校工作的最后結果來檢驗學校的績效,達到標準就是績效高,反之就是績效低。
(2)投入――產出模式。這種模式注重效率,認為績效應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培養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人才為標志。
(3)需求滿足模式。這種模式注重需求的滿足程度,認為學校績效的高低取決于學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各主要的相關群體的正當需求,如學校的上級主管部門、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因為學校的活動要受到這些群體的支配或影響。
(4)環境適應模式。它強調學校應不斷變換自己,適應環境,主要迎接環境的挑戰,獲得外界的認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發揮。
(5)學校內質優化模式。它側重學校本身的因素對于學校績效的影響,認為學校功能的發揮取決于學校的辦學思想、組織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備程度以及領導機構的決策領導能力等。
(四)學校績效評估的分類
學校的績效只有經過評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較,才能成為衡量學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績效評估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績效評估的總體目的在于提高績效。
1、按性質分類,學校績效評估可以分為兩種:
(1)定性評估。是對工作績效所進行的質的鑒定,一般常用于職稱評審、職務任命、宣傳表彰等管理領域。
(2)定量評估。是運用數學統計方法進行的學校績效的量的測定,然后在此基礎上做出分析評價。一般較多地用于評估各項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
2、按形式分類,學校績效評估可以分為三類:
(1)口頭評估和書面評估;
(2)個別評估和集體評估;
(3)直接評估和間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