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講義:第三章(1)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2-23 15:08:56
第三章 學生
教學目標:
1、了解小學生的基本特點,培養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和小學生的情感;
2、掌握學生發展的特點,增強從事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
小學兒童的發展特點
教學時數:6課時
第一節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展觀
*兒童發展觀的含義:除了兒童發展的概念外,還包括兒童人性特點,兒童發展的性質,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和兒童發展的價值等重要內容。
一、歷史上的兒童發展觀
(一)遺傳決定論:個體的差異是由個體的遺傳素質或者人的自然素質中的某些特點所決定的。
“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霍爾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
評價:這種觀點不僅為統治階級放棄民眾教育、實行等級教育制度找到理論依據,更為個別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責任找到借口。
(二)環境決定論:真正在而發展中起絕對影響作用的力量,是兒童生活環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
洛克:白板論——兒童猶如一塊白板,到他們長大后,是好是壞,有用無用,感到幸福還是痛苦,主要是由他們所受的教育決定的。
華生: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更給我特殊的環境,我可以運用特殊的方法,把他們加以任意改變,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和盜賊。——兒童生活于其中的環境,就像一個模具,兒童個體的發展,完全取決于這個模具的形狀。
評價:與遺傳決定論相比,該觀點發現了對兒童發展影響更大的一個變量。該觀點直接導致傳統教育實踐具有重視教師權威、書本知識和學校紀律的特點。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控制兒童學習活動的環境來達到控制兒童發展的目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三)輻合論(二因素論):肯定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兩種因素對兒童發展都有重要影響,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兩種因素的作用大小也有明顯的差別。
皮亞杰:環境對兒童的作用產生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只有兒童把環境因素作為自己的反應對象,借此來構造自己的認識結構和反應方式的時候,這一環境因素才對兒童的發展有意義。
杜威:兒童的發展必須依賴兒童的自我參與和自我體驗。他強調兒童主體性的同時,也強調環境條件,主張根據兒童的興趣和能力,設計教育活動,盡量去除教育過程中脫離生活和脫離兒童的內容與形式,及其可能對兒童發展產生阻礙的各種因素,讓兒童的發展更時候其個性需求,更貼近社會生活。
評價:輻合論對教育實踐的影響是明顯的,兒童心理學理論被確定為教育者必備的知識,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也被視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原則依據,同時,在教育實踐中也加強了對教育內容、方法選擇方面的控制,加強了對學校教育環境的設計與控制。
二、學生觀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1、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人:具有可塑性
2、學生是有發展需要的人:多方面發展
3、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二)學生的權利[聯合國大會《兒童權利公約》]
1、生存的權利
2、受教育的權利
3、受尊重的權利
4、安全的權利
(三)童年期學生的發展任務
1、發展基本的閱讀、書寫、計算技能
2、發展有意注意的能力
3、發展借助于具體事物進行推理的能力
4、發展社會性情感
5、發展意志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6、建立起對自己的完整態度
7、學習與同輩的相處
8、學習分辨是非、發展良知、德性
9、發展對社會、集體的態度
10、培養創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