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公務員的價值觀
來源:雅虎發布時間:2011-12-0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內容提要:
現代人文價值觀不僅是人類進化的思想精華,也是公共行政倫理的理想境界,理應成為政府及公務員的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準則。然而由于歷史、現實的原因,目前我國公務員存在著非法生存,越權行政,管理缺位等問題。因此,公務員價值觀的重塑是當前行政倫理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鍵字:公務員 價值觀 重要 作用
一 當前公務員價值觀存在問題的原因
從近幾年公務員在執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清醒地看到公務員的價值觀缺陷,遠遠沒有達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造成公務員價值觀缺陷原因:
1 思 想認識的偏差。現在公務員隊伍的人員構成,有相當數量的人員是原黨政干部經過渡培訓而轉過來的。雖然這些人的政治素質比較過硬,但由于我國的法治是在民主 法制傳統少,專制思想濃厚,且新中國成立后在較長一段時間不重視法制建設,這樣的環境中開始起步的,因此這些人的工作經驗中,就形成了政治的行政的方式占 絕對優勢,而少有依法辦事習慣的狀態。并且現在的有些公務員在思想上沒有或者說少有關于自己也是國家法律工作者的認識。關于公務員的法律地位,大多數公務 員是在公務員過渡培訓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份隨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公務員制度的建立,由“干部”明確為公務員了。但由于公務員的初任、崗前培訓時間較短,公務員工作任務重,而思想認識的轉變是長期的過程,因此不少公務員在主觀認識上,對公務員應具備什么樣的法律意識并不明確。
2 工作目標不確定。記得廣告詞——我們的目標是“沒蛀牙”!目標很明確。有明確的目標,做事情才會有方向。所以公務員在談執行力的時候,先明確我們要做什么,正確定位目標后,目標可以放大,具體可將目標設定為“基本目標”、“挑戰目標”和“極限目標”。有了方向和具體數量指標后,才能充分發揮執行者的作用。對于執行來講,目標既是牽引力,也是驅動力。沒有清晰而專注的目標,今年換一個方向,明年換一種目標,是執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3 存 在官本位意識,溝通渠道不暢通。溝通渠道不暢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上往下傳遞的渠道,問題通常在中間一層管理者身上。當高層制定的政策中涉及到不利于中 層的利益時,中層管理者出于本位主義而使信息傳遞不全或走樣,結果執行在中層就遭遇折扣;另一種渠道是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饋通道,即公務員在執行中碰到的問 題沒有及時向上反映或在中層遭遇障礙,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和解決,結果不暢通的渠道影響了執行力。這是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加之新中國成 立以后沒有進行徹底的反封建特權,而實行了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在社會上存在著封建的官本位意識和封建等級特權思想。這些影響表現在公務員的 思想意識中,就是不能正確對待國家權力的行使過程中,客觀存在著的公共權力與私權利不對等的法律關系,而將這種公共權力與私權利的不對等,等同于封建的官 本位條件下的不平等。在官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作怪下,一些公務員或是真的不懂,或是忘記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公民,在成為公務員后,不執行公務時依然是普通 公民,而將自己看成是“高于”普通公民的權貴。因此“替民做主”,“我為官你為民”,“我管你,你服從”等等具有明顯封建色彩的,對普通公民不平等法律角色意識充滿一些公務員的頭腦。與此同時,這些基層公務員對上級領導者(行政首長)則表現出“人身依附”,“對上級負責”,“仰仗領導”等等卑屈的態度,這也是一種法律角色意識不平等的表現。基層公務員應該認識到,國家公務員之間,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上級公務員也是中國公民,所有的公務員手中的權力都是符合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賦予的。
4 機構結構不合理。機構臃腫,結構混亂、職責不清、“學非所用、用非所長”,導致組織結構不合理,分工不合作,互相扯皮推諉,工作效率低下。
5 工作職責不清楚、輕重不分。每個部門、崗位職責不清楚,領導有任務就分攤,員工沒有清晰的職責范圍,無從完成本職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關鍵和重點以及先后順序和輕重緩急。
6工作跟蹤不到位。我們經常聽到有的領導常說的一句話:“不管過程,只要結果”,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跟蹤不到位,問題就會拖沓延長,結果執行力當然大打折扣。
7 工作標準不統一。 什么樣的結果才是合格和滿意的,往往缺乏相應的考核標準,使公務員在執行過程中感到困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執行目標層層分解,并制定每個崗位的考核標準,才能使執行者有一個執行的參照系和對照標準,不至于出現濫竽充數、蒙混過關的現象。
8 職 業操守不忠。公務員執行力不強,與公務員的職業操守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相當一部分公務員的職業操守都存在問題,有些公務員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工作而不是 以主人翁的姿態工作。我們不否認絕大多數公務員能夠在行使國家權力時貫徹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公務員思想觀念中實際存在的,將行 政管理行政執法當作“管老百姓”、“把持權力”的錯誤觀念。因而一些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沒有公正執法的法律服務意識,卻濫用職權、吃拿卡要,甚至越權,失職,貪贓枉法,侵害被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還不以為然,當然更談不到“嚴格執法,熱情服務”。
二 價值觀對公務員的重要性
十 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個價值和價值觀問題。公務員也有一個工作中的價值觀問題。為 誰工作?為什么工作?怎樣工作?判斷工作好壞的標準是什么?這些都涉及到地位觀、權力觀、責任觀、利益觀、群眾觀等等,都是價值觀問題。只有樹立正確的價 值觀,在工作中才能有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嚴謹的規則、一種向上的精神,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所以,正確價值觀對公務員是非常重要的。
比 如說,為什么工作?這就涉及到個人利益、個人價值與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的關系問題。如果首先把個人價值放在前面,將個人價值置于公共價值之上,這樣就很難 秉公辦事。此外,當官與做事的關系。當官是為了做事,還是做事是為了當官?按理,當官是為了更好地做事,但有些人做事卻是為了當官,這個目標被顛倒過來 了。當然,當官其實也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個人利益。持這種價值觀的人當公務員就有問題。
再說怎樣工作。工作,就要負責。給你這個崗位,賦予你一定的權力,就得十分負責地把工作做好。說到負責,就有一個向誰負責的問題。向黨負責,向國家負 責,向政府負責,向人民負責,這都是基本的價值要求。這種價值要求的具體體現,就是敬業。從被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確保完成任務;從主動的角度來說,就是 要積極進取,不僅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而且要主動做好職責范圍之內所有應該做好的事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公務員的價值觀會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大的方面,是政治上的表現;中的,是在工作上的表現;小的,還有生活上的表現。無論政治表現、工作表現,還是生活 表現,在某種程度上都與道德品質有關。道德品質是公務員素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是比較穩定地長期起作用的方面。道德品質中滲透著價值觀問題。對于 公務員,我們講得較多的是政治,這是對的。道德講不講?也講,我們一直講德才兼備嘛。但這個德,更多地也是從政治立場等等方面來考察的。公務員既要講政 治,也要講道德。有些人認為政治是不能講道德的,甚至說政治是骯臟的。古今中外,歷史上有很多,不講道德,出賣人,陷害人,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等等。但 是,從我們黨來說,不同于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我們是講道德的,也必須講道德。因為我們是先進政黨,不僅政治上先進,道德上也應該是先進的、高尚的。對一個 執政黨來說,要執政,就要得到老百姓的肯定、贊成、擁護,不僅黨的政策要對頭,黨的官員的道德形象也要清明、高尚。
從 許多腐敗案件都可以看出,不少干部出問題,都與好色、貪財有關。好色、貪財,這本來就是一個道德問題。這種毛病,本來不是政治問題。但一旦與權力聯系起 來,就影響到了政治,會干擾政治決策,影響政治關系。生活上的道德問題往往成為腐敗的突破口,不僅斷送一個官員的政治生涯,也嚴重損害黨的政治形象。
公務員正確的價值觀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活中極其重要。
三 價值觀的作用
理查德?查普曼說:“在公共服務倫理中,公務人員的個人價值觀最為重要。”林語堂也以另一種方式說過:“中國人不接受法制,總是喜歡‘仁’政,因為它更符合個人利益,更靈活,更人道……個人制度似乎總是更符合中國人文主義者的脾氣……”這是兩則有關公務人員的價值觀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的陳述,前者是積極肯定的,后者則帶著消極的口吻。那么,在公共行政實踐中,公共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1 價值觀是履行客觀責任的內在驅動力?
價值觀作為一種信仰具有深沉的內在性,它直接關系到人們對自己在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期望,以及在該期望激勵之下自發的道德追求。由于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一系 列態度、信念與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是由情感直接推動的,因此,它與客觀責任所必然具有的外在強制性在性質上截然不同。由于它們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的 特征,對履行客觀責任更是一種內在的保障,表現為內部的監督和省察機制,是內在的法官,離開它,公共行政倫理就失去了最具生命力的保障。?
價值觀的這一特征,使得它生成之后,就成為強大的內在推動力,并且表現出道德之區別于外在法則的根本特性——自律性,即自我強加性和內在強制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內在的推動力使公共人員得以擺脫靠外力來推動的責任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以積極的、正面和建設性的心態投入公共行政和決策行為中去。沒有這些內在驅力,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為什么會有腐敗揭發者,因為缺乏內趨力的行政人員,可能會對不道德現象無動于衷。
2 價值觀構成的道德人格是遵守規則的內在基礎?
道德上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在公共行政領域敢于揭露上司的腐敗,敢于付出代價以維護組織和公共利益的公務人員就算是僅僅是遵紀守法的要求,倘若要將其化為 一種行為習慣,也必定需要內在價值信仰和人格力量的支持。因此,我們相信,內在的價值傾向和品格是遵行規則的基礎,沒有內在的德性為人格的力量,就不可能 有穩定的規則意識。麥金泰爾說:“只有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了解如何去運用法則”,因為人的德性表現出人的主體性和人的道德自主,它呈現為一種能力,離開了這種能力,強烈而普遍的規則意識是不可能產生并得以維持的,真正的規則意識需要內在的驅動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道德成熟度,它使得道德主體不單是能夠遵守規則,而且不只是僵化地恪守規則而已。?
同理,如果公共行政人員已經養成了一種深沉的價值觀,其中對自己成為一個合乎公共行政這一職業角色的期望構成了核心的部分,那么履行公務人員的客觀責任就不至于困難;相反,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深沉的價值觀的支持,就難以期望公務人員真正能夠長時間穩定地恪守規則、履行責任。?
3 價值觀能彌補制度和客觀責任的不足,并對社會做出正面示范?
公共行政領域的特殊性決定,在“合法”行為與“正確”行為之間存在著不同。做正確的行為要求的不只是做合法的行為,它要求不能僅僅滿足于合法性,因為合法性可能是“不做什么”,而正當性卻要求“做什么”, 是更正面更積極的道德要求。在這個意義上,行政人員的價值信仰可以超越并突破責任的局限性,而在制度和法律不健全之時,公務人員的價值信仰及人格力量更可 以起到彌補作用,使得原本應該由制度來承擔的責任落到某一或某些具體的公務人員身上,因而避免了制度和法律之不健全造成的責任真空。我國建國以來的許多道 德榜樣人物,例如焦裕祿等,都是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情況下,以他們的人格乃至血肉之軀來做出補救的。?
另一方面,公共行政人員的價值信仰對社會是個重要的示范,他們往往成為傳播行政價值的活的載體。公務人員的價值信仰和美德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 義。假如公共行政人員能夠就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和理念做出正面示范,必將有助于塑造整個社會的正氣,使公共的理念在整個社會順暢地流行,并最終確立起來。
四 培養公務員價值觀取向
隨著我國公務員制度的逐步完善,公務員的價值觀培育日益受到重視,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要努力在實踐中培育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格盡職守、廉潔奉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公務員價值觀,才能有助于我國政府向服務型轉型。
公務員價值觀是公務員的政治素養、思想作風、道德情操、工作態度、精神風貌的綜合反映和集中體現,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公務員隊伍一貫的嚴格要求,那么如何培養公務員的價值取向呢?
首先,加強公務員自身的學習,開展培訓班,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一種執政為公,立黨為民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免受腐敗思想的侵蝕,時刻以三個代表和鄧小平理論來約束自己,與黨和政府的步調保持一致。
其 次,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進行群眾監督和內部監督,可設立檢舉電話,便民服務信箱,一把手接待日,通過群眾對公務員進行有效的監督,政府部門應把公務 員的行為與年度考核,晉升相掛鉤,并將制度落實到具體,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一些制度的有效執行的參照標桿,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監督作用。
再 次,加大懲罰的力度,對一些思想上落隊,行為上出軌的公務員進行嚴懲,以此對其他也有同樣思想的公務員起到了警戒作用,杜絕以身試法現象,從制度上要樹立 熱爐原則,警示性——不能觸碰,懲罰性——摸了就會燙傷,受到懲罰,即時性——即摸即懲,公平性——誰摸都一樣,誰觸犯了都要受到同樣的懲罰。在這樣的原 則下,公務員才能以正確價值觀要求自己,不脫離隊伍,抱有僥幸心態。
最 后,通過新聞媒體宣傳一些優秀公務員的先進事跡、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激勵廣大公務員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向這些人員看齊學習,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端 正公務員的思想,使一些思想上出軌的同志懸崖勒馬,從岔路路走向正道,同時也讓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國政府的執政人員充滿信心,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現代意義上的政府應該是有效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服務型政府,公務員是代表政府辦事,代表了整個政府的形象。因此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公務員來說,是必要,也是必須的,它對構建和諧社會和公務員本身有著積極的意義!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