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建筑文化才能打造城市品牌
來源:考試大發布時間:2011-11-30
建筑是城市品牌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有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資,甚至可能有更大的競爭力。譬如說,上海若成為了“時尚之都”,成都成為了“東方伊甸園”,杭州成為了“休閑之都”,想去這些城市投資的人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
什么是城市品牌呢?城市品牌應該是指有經濟價值、商業價值的品牌。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認為,形成城市品牌的四大要素是:要有個性、有特色;要有適合的城市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景觀環境、區位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要反映民族文化;要有完整、前瞻性的定位。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說,特色、市民、歷史、自然這樣四位一體,才構成了城市品牌的本質。
城市品牌不是政府欽定的,而是該城市的某些約定俗成的特性經過時間的磨礪后而形成的。一個城市巨大且完備的品牌功能勢必以它獨特的魅力不斷地吸引著人們前去工作、學習,甚至安家,將極大地提高該城市的住房需求,城市的區域市場格局受到了外來需求的龐大沖擊,區域市場的效用將日趨微弱,城市的品牌效應將使房地產產品走入供不應求的市場境地,消費群體遍布國內外。
建筑文化所體現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吸引力是城市資產經營、城建項目市場化運作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沒有良好的環境和形象,城市就沒有吸引力,經營城市也就失去了載體依托。
從長遠看,進行城市資產經營,不僅要重視直接收益的經營項目,更要把城市作為一個“品牌”,不斷提高和實現城市自身增值。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由城市外在的和內在的經濟、環境和社會變化的深度、廣度和速度的信息傳遞形成的。其中,建筑文化對城市品牌的塑造具有最直接、最強大、最深遠的影響力與貢獻力,而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無形資產,創造著極大的城市價值。由此,建筑文化通過對城市品牌的塑造極大程度地決定著城市價值,于是建筑文化的發展方向,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
地產開發模式要順應城市建筑文化發展方向
地產開發受制于地產文化,地產文化體現于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決定著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支撐著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創造著城市價值,城市價值決定著地產價值,所以開發企業的地產開發模式必須順應于城市建筑文化的發展方向。
建筑是要反映時代的,是時代的鏡子,我們現在看過去的房子,唐朝的、明朝的,都反映了當時的制度、建筑技術條件、當時的文明程度,建筑是記載歷史的,建筑應該有一種時間的觀念。比如,我們現在做建筑一定要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適合現在的基礎,反映現代的意識形態;同時要有地域觀,因為房子跟其他的產品的區別是地域性,它是不能移動的。一個杯子可以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你喜歡,但是房子不能,因為房子是不能搬的,房子不是一個時尚產品,房子是百年大計,它在當地是永遠不變的。它跟氣候的關系密切,要因地制宜。中國的風水原則便是從這一點考慮,建房子要結合氣候和所處地貌。國外先進的建筑理念實際上跟這個原則是一致的,像國外建筑可持續發展都是考慮怎么順應自然,所以我們的房子,尤其是別墅,應該很好地講究建筑文化,讓建筑文化演繹的人居環境跟購房者的文化品位相得益彰。
中國建筑設計由城市化轉入地產化發展,是建設還是破壞?著名地產商、今典集團的掌門人張寶全在其博客中這樣寫道:我們展示這些觀念地產作品不僅僅體現知識界的思考,同時也是我們房地產開發商對于建筑和城市、人和城市的一種反省。開發商是資本強權的代表,他決定著樓盤名字、風格、樣式。開發商在行使這樣的權利時應該擁有一定的文化覺悟,應該有社會歷史文化責任,如果資本在這方面為所欲為,那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城市、歷史、社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不同城市的建設還應該體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城市有大有小,應該有不同的城市規劃,不能被空洞的形象法則或單一模式所束縛。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反之,這“一方人”也需要屬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城市規劃一定要有適應本土地理地貌、風土人情的特色。因為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有機體,有自己的“DNA”。建筑就是城市的“遺傳密碼”。拆除了老房子,就等于丟失了“DNA”,不僅會讓一座城市忘記“回家的路”,也會讓一座城市迷失前進方向。
公共藝術和城市雕塑對城市品牌意義重大
城市是通過建筑書寫它的自傳的,但卻是通過公共藝術及城市雕塑給它的自傳留下警句和格言。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為了美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因此,“城市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故事,一個反映人群關系的圖示,一個整體分散并存的空間,一個物質作用的領域,一個相關決策的系列或者一個充滿矛盾的領域(【美】林奇《城市形態》)。”公共藝術便是這座城市精神的理念識別和視覺表達。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發展水平的加速,怎樣建設我們的城市家園將會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15個城市占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卻占全國GDPl7%。怎樣在城市建設中充分體現中國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怎樣挖掘城市的漫長歷史年代積淀的深厚文化傳統,塑造城市明確獨特而又充滿當代文化理念的城市形象,已經是城市建設的主題。特別是針對目前城市建設的重復、抄襲、翻版的形象體貌和建筑形式,更加表明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長三角城市擁有豐富而又深厚的文化資源,特色鮮明、形態豐富多樣,這更需要我們在下一步發展中明晰和提煉每一座城市獨特的人文資源和不可重復的城市空間形象體系,否則在城際間的產業聚集和市場化的選擇中,難以達到協作與互補的特點。從此可以看出,文化資源有很強的互補性。
再從消費形式來看:人們在滿足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以后,或者說在生存基本問題不成為問題之時,體驗經濟和視覺經濟便成為人們的重要的經濟行為,因而對城市空間形態有了更高的文化需要。步行街、游樂場、體育館、酒吧街、博物館、主題公園、雕塑公園等等便成為人們的人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再者,從異地吸引原則來說,當工業物品的流通基本趨同化之時,城市展示一個什么樣的惟一的美學形象,城市展示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理念,便成了城市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理由,所以說城市雕塑及公共藝術策略,對各個城市文脈提煉定位、對城市空間的美學梳理,以當代的人性化人文化的精神,打造和諧社會的品牌戰略,是重要而又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