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 1、定義: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實質: ①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②態度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③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態度的結構 ①認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為成分 (二)品德 1、定義: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2、實質: ①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 ②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3、心理結構: ①道德認識——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覺的、想象的、倫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為——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技能、習慣)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系 1、相同點:實質相同、結構一致 2、區別: ①范圍不同:態度大;品德小。 ②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態度有五種水平(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品德是價值觀念性格化時的穩定態度。 第二節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發展的階段理論 1、道德發展階段論(皮亞杰 瑞士) ①10歲以前,他律道德 ②10歲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發展階段論(兩難故事法)柯爾伯格 美國 三水平六階段: ①前習俗水平:懲罰服從取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②習俗水平: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③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取向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識增強 ③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第三節 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 (一)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 依從→認同→內化 (二)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1、外部條件(家庭的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 2、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個體其他因素) 第四節 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價值辨析:選擇階段→贊賞階段→行動 5、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
| 熱門資料下載: |
|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九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十一章 |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