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小學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特殊任務 小學生大約處在六七歲到十一二歲這個年齡階段。兒童進入小學后,必須以學習為主導,身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一、童年期兒童發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兒童生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發展相對穩定與平衡的時期,身高、體重、肌肉的強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長都相當均勻。 (二)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1.觀察 教師應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 2.注意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不斷發展,需要教師及時提示和提出要求。 3.記憶 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記憶。要注意運用直觀教學,使記憶系統化。 4.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 5.情感 小學生的道德感是比較模糊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體事物相聯系的。 6.自我意識 小學低年級兒童獨立評價自己的能力相對較差,中年級開始逐步學會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加以比較來評價自己的行為。 (三)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 3.學習興趣與習慣 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教弱。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 二、小學教育的特殊任務 (一)小學教育的總任務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根本任務就是打好基礎,即要求學好語文、數學,打好讀、寫、算的基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使小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自己的手和腦,運用自己的智慧與體力,為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公民打下基礎,為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 (二)小學教育的具體任務 根據童年期兒童的生理發展水平,允許他們進行系統的學習,但不應過度疲勞和過度緊張。 培養小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 使小學生了解學習在人一生中的重大價值,培養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小學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發展兒童對道德的理解能力,培養兒童初步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兒童初步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年小學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第四章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