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審美教育論 1.概述中國美育思想的基本歷史線索。 答:中國古代以樂感化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舜時代。戰國時的中和思想,對我國美育有著重要影響。 到先秦儒家,審美活動包括藝術活動為目的,則多指兩種和諧: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從《樂記》開始,認為樂和其他藝術具有潛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時期,徐干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詞。其義基本上是指用禮樂為主的先王之教來培養文質兼備的君子。 美育目標實現的過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過程。其類似于亞氏關于悲劇效果的凈化思想。 明清時期的美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當時的小說、戲曲論著中。金圣嘆要求讀者見文觀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詞引入中國。他倡導“以美育代宗教”;梁啟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驅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王國維,把西方的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并稱為“四育”。 2.結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說明美育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答:美育內涵: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點:訴諸感性、潛移默化、能動性。 訴諸感性——審美對象的基本特點首先在于,審美對象以其感性特征,通過豐富的形象,以情感為中介,悅耳悅目,并打動人的心靈,從而激發共鳴,達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心靈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轉移人的氣質。在藝術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載體。美育的過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現和升華的過程,而藝術作品正是通過感性意象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訴諸感必的美育意味著人的感受能力的豐富,用直觀、個性的形式來把握審美對象,從而折射出某些價值觀,蘊含著對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體會。 潛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國儒道禪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培養自由發展的人,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生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動性——第一,在美育過程中,主體不僅為外物和藝術所感動,同時也在這種感動中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決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適應著審美主體的多種需要。第二,主體在美育中的能動性還表現在主體在審美活動中能有自覺的追求。第三,審美是人與物的自由關系中形成的,主體在參與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自己的能動性。 3.審美教育與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區別。 答:對美育內涵的三種意見: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為一談。導致善惡不分的原因,一是在人類文明的初期,社會處于低級階段,統治者所更為關切的是等級、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鞏固統治地位的手段。二是由于在古代,學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難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體現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維特點,即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感性與理性的對立。把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在學理上是不妥的。將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與情感有關,但不等于情感。審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第三,美育是藝術教育——過于夸大了藝術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藝術外,還有很多自然審美現象和社會審美現象可以充當審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這種觀點也限制和遮蔽了審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遠的價值追求。美感教育只是通過藝術等美感活動和審美方式,來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來轉移人的心理氣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 4.美育功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兩點:怡情養性、化性起偽。中國古人認為,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種強制性的“教育”,是通過怡情養性的途徑,使主體在感化中,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養性——美育是通過對人的精神領域進行調節,達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覺自愿、潛移默化的基礎上的。人的精神領域分成知、情、意三個方面,美育也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審美對人的感化往往使人親和,充滿愛心。美育體現著以道制欲的原則。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認為美育可以糾正人的兩個極端,即精野的極端和懈怠的極端,以道制欲有著相似之處。 化性起偽——《樂記》把天地的陰陽化生視為宇宙間最大的樂。由此推及到音樂對人的感化,這種以情動人的音樂便是美育。從心理上講,美育乃是養性的一種方式。養性是讓人的感性生命順其自然地得到發展,美育正是通過感性的方式對人的本性進行維護和滋養。荀子以“化性起偽”來解釋人性和文化的生成,從中也體現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來就有的自然本質及其功能:“偽”是在自然本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形態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練習,使得人的本惡的獸性變成了人性。 5.怎樣理解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審美的人? 答: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夠獲得解放和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進入一種順任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康德和席勒都認為,美育可以擔當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橋梁,使人成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和諧發展的“完全的人”。 美育的目的,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美育著重于使人們審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訓練,鑒賞水平得到提高和創造力得到培養,最終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種審美的人。所謂審美的人,就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審美教育的這一根本目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可轉化為兩方面的內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與審美理想的教育,前者是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后者則要求把審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轉化為受教者自覺的價值追求,體現著美育的根本主旨。 6.怎樣理解審美教育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審美活動是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極其豐富復雜的人生實踐中必然會與世界形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并在心靈上必然會達到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層次比較高的一種,它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說審美境界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 審美活動活動不同于其他人類活動的獨特意義在于,它不僅為人構筑起一個意味雋永的精神家園,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體悟到做人的價值、尊嚴和崇高的使命,從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尋理想的激情。通過審美,主體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禮,提升和拓展。通過審美,在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并改造現實。 因此可認為美育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審美境界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美育將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種自由境界的高度。 7.簡述席勒的美育觀(席勒對于美育理論的貢獻)。 答:1795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美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人類文化史上出現了。在書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徑,審美活動是自由的,“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就是審美王國的基本法律”。他還認為“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 席勒的美育理論在西方美育思想史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哲學的高度解釋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獨特目的,并把審美教育的目的與審美活動的性質內在在統一了起來。他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可諧。” 第二,明確揭示了審美教育的價值是完滿人生。 第三,回答了完滿人性的方式——人性統一的根據就在于自身。“我們可以說,就其天賦和素質而言,在每一個個體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純粹理想人的成分,在各種變化中與這種不變的統一體保持和諧,這是它生命的偉大使命。”審美教育的任務就在于要不斷拓展人身上的這種“純粹理想人的成分”。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學考試《美學》復習資料第六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學考試《美學》復習資料匯總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