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審美形態論 1.概述審美形態的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內涵。 答: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審美形態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一是指審美審美的歷史生成,二是審美形態的個體相對性生成。就歷時態而言,人類許多審美形態就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后才出現的。如丑和荒誕是在19世紀中葉以后才成為審美形態的。就共時性而言,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審美形態,要成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審美形態,就必須有個歷史的順應和同化過程。 第二,貫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學思想對審美形態的統攝性。 第三,兼容性。指審美形態是多種審美因素構成的有機的感性凝聚。 第四,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有相同點,也有獨特之處。 2.簡要說明審美形態形成、發展的現實和歷史基礎及主要類型。 答:特定的審美形態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審美形態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時期的審美思想。 審美形態的歷史性。首先表現為審美形態是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其次表現為審美形態的具體內涵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的。中國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詩性與音樂性的;西方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戲劇性與雕塑性的。審美形態與宗教: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孕育一開始就與宗教意識聯系在一起,注重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中國的審美文化則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與宗教并不官切。審美形態與哲學:西方在總體上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受到哲學思想變遷的制約與影響;中國人生哲學千年不變,“中和”思想,在哲學上是一種本體論,同時也是一種審美理想,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審美形態的類型主要有六種:優美與崇高、悲劇與喜劇;丑與荒誕。 3.美學史上關于崇高與優美有哪些主要理論?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答:(一)關于崇高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內容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把崇高和優美作為兩種可以并列對舉的美來加以論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為審美形態來看待,認為崇高有兩種類型,即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席勒:主要從藝術的角度來論述崇高的實質。黑格爾:繼承了康德的“人論”思想,肯定了崇高緣于人的內在情感的說法,同時又同意席勒關于美和崇高應存在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的觀點。利奧塔德:立足于后現代理論的視野,對崇高進行闡釋。 (二)關于優美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對優美的探討是隨著對崇高的探討不斷明晰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優美與美劃上等號;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圓形;柏拉圖認為,優美是能夠“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夾雜在一起”,是單整、純粹、絕對的美;亞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古羅馬的西塞羅提出兩種美:秀美、威嚴。 (三)崇高的特點。第一,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第二,社會價值實現的昂揚之美;第三,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邁的尊嚴之美。 (四)優美的特點。第一,優美是超然優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第二,是秀雅協調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諧化一的內容;第四,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 4.美學史上關于悲劇與喜劇有哪些主要理論?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答:(一)有關悲劇的理論。悲劇理論源于悲劇藝術。亞氏: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是亞氏(《詩學》)。黑格爾:提出了悲劇的“矛盾沖突”理論。他對美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把辯證思維的方法運用到了悲劇現象的分析之中。認為悲劇的產生源于理念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劇沖突的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尼采:認為悲劇的誕生與古希臘人的兩種精神有關,即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日神代表夢境狀態,代表著造型藝術的靜態;酒神代表迷醉狀態,代表著音樂藝術的振奮。克爾凱戈爾:西方存在主義之父,提出新的主體性思想,肯定了悲劇的超越性。 (二)有關喜劇的理論。在西方美學理論中,最早對喜劇進行探討的是柏拉圖。康德是從喜劇的心理效應來論述喜劇發生原理。黑格爾,從矛盾沖突的觀點出發,在悲劇與喜劇的比較之中揭示喜劇產生的原因,顯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劇的本質。馬、恩:認為喜劇本質上是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勝利后或即將取得勝利時對舊事物的否定,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歡化”思想,認為與喜劇文化相關的狂歡文化和怪誕風格,具有解構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功能。 (三)悲劇的特點。第一,悲劇通過對人生存在的否定性體驗,從而展現對人生存在價值的肯定;第二,悲劇的審美沖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存在的沖突和超越;第三,悲劇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人生實踐存在的深層體驗。 (四)喜劇的特點。第一,喜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現實內容,這種對現實生活內容的反映是以與現實錯亂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第二,喜劇具有不和諧、悖謬的形式特征;第三,喜劇的情感形式表現以笑為主。 5.談談丑與荒誕作為審美形態的特點,以及它們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基本原因。 答:(一)丑的特點。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緒感受仍然是一種審美情感。和現實的反感不同,體悟和觀照。第二,作為丑的審美形態,表現為反常、混亂、給人以惡性的刺激等形式。藝術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為美,發人深省,啟迪人生。 (二)荒誕的特點。第一,荒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狀態的體悟(存在的無根和無能為力狀態)。第二,荒誕的審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虛妄與現實的荒謬)。第三,荒誕具有怪誕的表現形式(抽象、扭曲等變形手法,盲目無從,不知所措)。 (三)丑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基本原因。1、一般原因。①在審美這種人生實踐中,人能夠相對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審美活動本身必然地包含對于美的發現、欣賞、創造與對于丑的揭露、鞭撻和擯棄)。②美在過程上,美不是作為物化形態的結果存在于現實世界中,而是在審美實踐中不斷地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所謂美丑。2、具體原因。①審美活動、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與美一起進入到審美實踐中去。②美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感性顯現,從存在論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與丑相異或相對的,但在特定意義上,丑也可以顯現為一種人生境界。③勞動作為人生實踐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審美形態形成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創造力和推動力。④時至當今,西方哲學、美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后起的哲學、美學都為丑冠冕堂皇地走進審美領域奠定了思想基礎。⑤藝術作為人類主要的審美實踐方式、主要審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審美對象,當今已變得面目全非,不僅在藝術創作中包含了大量對于丑的描繪和創造,而且呈現出了以丑代美的趨勢,客觀上為丑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奠定了現實基礎。 (四)荒誕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原因。第一,因為再創和重現荒誕作為一種審美活動方式,是以一種特殊的實踐方式顯示其特殊的存在價值;第二,荒誕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既然與人通過審美實踐活動來反抗現實社會的荒誕境遇密切相關,那么,實際上,荒誕審美形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把審美實踐與人生實踐的距離拉近了。當審美實踐與生命實踐在很很大程度上相重疊時,審美的地位就超過了宗教,審美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會呈現出取代宗教的趨勢。第三,荒誕之所以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實際上還有一個深刻的內在原因,就是重現和再創荒誕,從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傳統的,但實質上仍是是西方理性主義之樹上結出的果實。荒誕作為人的特殊的審美實踐,實際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構其審美價值的,也正是通過否定荒誕才作為特殊的審美形態得以確立。 6.簡述審美形態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審美形態與人的語言的關系,審美形態與文化精神的關系。 答:(一)審美形態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中,與人們的思維方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人類各民族的思維方式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但由于他們在實踐活動方式上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的思維活動也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因此,對審美形態的理解和認識也會各有不同。中國古代思維方式主要是一種象數思維,這種象數思維沒有從原始思維中完全分離出來,主要特點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視體驗、綜合和整體把握,最基本的思維單位是物象與數的結合體,最主要的思維方法是觸類旁通、神與物游。而西方古代的思維方式經歷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維轉化過程,逐漸形成以抽象思維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現為主客兩分,重視理性、經驗與邏輯分析,最基本的思維單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維方法是邏輯歸納和演繹。這種思維的差異在審美形態的整體構成上發揮著潛在的作用,西方審美形態在觀念上習慣于分析,形成的審美形態也往往是先一分為二,再尋求對立的統一。如悲劇與喜劇相對,優美和崇高映照等。 (二)審美形態與人的語言的關系。與人類思維密切相關的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對審美形態的形成也有明顯的影響。語言是語義的載體,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語言符號的意義分為能指和所指,同樣的事物,語言表述可能會千差萬別。因此,就決定了語言文字在性質、功能、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同程度地也影響到審美形態的差異。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屬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隨意的,是理性的產物。漢語也可以稱為抒情語言,西語則長于敘事和論證。漢語具有形象性和審美性,西語則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思辨性。這樣的特點不僅表現在文學創作中,更深層地潛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維深處,并在整個審美實踐和審美形態的演進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三)審美形態與文化互為影響,審美形態的邏輯總結和提煉與特定的文化密切相關,審美形態形成后,又表征為具體的文化。就東西方文化來看,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區別和差異,導致審美形態也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宗教和哲學思想的關系方面,而哲學思想則更為重要。就審美形態與宗教的關系而言,西方審美形態的孕育一開始就與宗教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宗教意識以及宗教行為對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中國的審美文化則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上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在與哲學的關系方面,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受到哲學思想變遷的制約和影響,促成了形式主義的審美傳統。與西方哲學發展不同,中國的人生哲學幾乎千年不變,變化的是細節。“中和”在哲學上是一種本體論,同時又是一種審美理想,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7.舉例說明審美形態的人生實踐性質。 答:審美形態是對人類審美實踐活動中歷史地形成的各種不同特征的審美經驗的歸類和總結。界定審美形態主要是基于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的展開程度,以及對人生境界的體現和展示,界定審美形態的主要邏輯依據是廣泛性、統攝性和歷史性。西方的審美形態有著深厚的人生境界底蘊。古希臘時期的悲劇主要展示了人與自然、人與命運、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人生境界,《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悲劇是這方面的代表。西方的崇高這一審美形態的出現,表現了心靈對形式的超越,是對優美這一和諧形式的沖突。西方的丑作為審美形態,表現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張揚。西方以荒誕為審美形態,則體現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無奈。西方這四種大的審美形態的發展階段,經歷了從人與自然的對立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的轉變,即從命運悲劇到崇高主要體現了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和斗爭,從丑到荒誕則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實際上也是人生樣態的寫照,是其人生境界中主客分離對立、主體精神超越客體對象的特征的審美凝聚和顯現。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學考試《美學》復習資料第二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學考試《美學》復習資料第四章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