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輔導:對現階段期貨市場手續費定價的思考(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1-07
近年來,國內期貨市場總體交易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但是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仍無明顯改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交易手續費率(特指期貨公司收取部分,不含交易所收取部分)的持續下滑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期貨市場交易手續費的標準狀況如何?應如何認識我國期貨市場的交易手續費內涵?如何看待手續費的市場化定價?如何有效解決目前期貨市場交易手續費惡性競爭的問題?本文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改善期貨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促進行業發展有所幫助。
我國期貨市場交易手續費現狀
手續費標準現狀
2004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總體成交規模按成交量口徑計算,年均增長率接近90%,與此同時,作為期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手續費收入增速卻明顯落后,兩個指標走勢的不一致體現為手續費率指標的持續下降。
期貨公司交易手續費率指標走勢
分析近年來國內期貨公司交易手續費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市場整體手續費率持續下滑,趨勢明確;二是由于競爭程度不同,中西部地區手續費率普遍高于東部地區手續費率;三是由于服務質量不同,綜合實力強的期貨公司手續費率相對較高。
支持目前期貨市場交易手續費市場化定價觀點的依據
隨著市場自身的不斷發展,期貨交易手續費定價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手續費定價完全市場化已經成為行業的發展現實。筆者認為,支持交易手續費定價市場化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手續費定價市場化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國際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以美國證券市場為代表的發達資本市場,在手續費標準的形成上都經歷了從固定傭金制逐步向浮動傭金制轉變的過程。1975年5月1日,美國正式通過了一項法律修正案,率先取消證券交易的固定傭金制,實行傭金協商制,從此拉開了全球傭金自由化的序幕。國內證券市場也于2002年5月1日開始放開手續費下限標準,走上市場化定價的道路。
第二,手續費定價明確最低標準有損投資者權益。
對手續費設定行業最低標準,存在兩方面的潛在問題:一是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相關規定,獲取壟斷定價權力,有違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基本要求;二是最低標準有可能會讓投資者多付出交易費用,降低投資者的個體福利水平。
第三,手續費定價明確最低標準會延緩機構的自然淘汰過程。
市場經濟中完全價格競爭有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迫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爭取銷售價格優勢。手續費定價市場化同樣會促進期貨公司的優勝劣汰,淘汰一部分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期貨公司,這對市場的整體發展有長遠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