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考試輔導資料:股指期貨市場平穩與流動性(六)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12-07
“流動性”是股指期貨成功與否的最終標志
推出股指期貨必須“穩”字當頭,早已成為全國上下一致的共識。股市的劇烈波動,的確也往往伴隨著成交量(即流動性)的急劇放大。問題在于:“平穩上市”是否必然要以犧牲“流動性”為代價?
流動性的意義和價值
任何商品或金融衍生產品是否成功,只能由市場評價說了算。市場用流動性來發言,用交易量來投票。
流動性即交易量越大,市場參與度越高,各種影響價格的信息才能以最快速度反映到交易過程中來,從而形成最權威、最獲市場認可的價格發現,同時使套期保值者有效轉移和對沖風險。1982年2月堪薩斯農產品交易所推出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當年成交35萬張;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4月推出標普500股指期貨合約,當年成交150萬張后來居上。標普500及其迷你型股指期貨合約先后成為世界之最,其標志就是流動性。
微觀價值:股指期貨是現代資本市場的產物,其產生背景是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導致經濟運行混亂和金融體系失控,引發股市風險倍增,股災層出不窮。面對股市“齊漲共跌”的巨大系統性風險,美國的股指期貨應運而生,立竿見影。緊接著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紛紛起而效尤。目前,歷經考驗的股指期貨已成為最活躍的金融衍生品種之一,股指期貨被譽為“最激動人心的金融創新”。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高度評價以股指期貨為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顯著降低了對沖風險的成本,拓展了對沖風險的機會。沒有金融衍生品市場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了金融衍生品市場,今天的金融體系比30年前更靈活、更有效率,國民經濟在經受金融震蕩時也更為堅強”。
我國股市由于缺乏融券和做空機制,缺乏針對系統性風險的管理手段,迫切期望股指期貨填補空白。當市場出現價格斷裂時也會因股指期貨的“潤滑劑”作用而恢復得更快。但如果股指期貨缺乏相應的流動性,大量持倉不能實現交易和對沖,則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及潤滑功能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無助于中國股市的調整和平衡,股指期貨的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宏觀價值:當今世界,金融資產已上升為不亞于能源之新型“戰略資源”,金融市場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第二戰場”,金融及其衍生品交易也成為國際競爭的“熱核武器”。一個經濟大國或產業結構齊全的經濟體必須配套不受外資機構操縱、獨立而穩定的金融市場。不具備本土話語權的金融市場,極易淪為影子市場,其走勢波動大、抗風險能力弱,容易向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發出錯誤的預期信號,同時外資控盤可能波及本土金融市場安全。金融風險傳導性極快,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政治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幾十年財富一夜之間被國際游資席卷一空就是例證。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金融業迅速發展壯大,金融資產規模大幅提升。2006年銀行業總資產達43.95萬億元,超過2001年底一倍多,存貸差超過了11萬億元;保險資產1.97萬億元,比2001年底增長三倍多;股票市值超過10萬億元;外匯儲備1.06萬億美元。尤其2006年底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結束,金融改革深化加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迫切需要形成本土定價權機制,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成為全球金融標準主要制定者之一。
當前,周邊市場正瞄準中國崛起的巨大潛力,紛紛搶盤針對我國的金融期貨品種。如新加坡交易所的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5月20日即將推出的新華富時25股指期貨電子迷你合約(23.5小時持續操作覆蓋83個國家15萬個資訊集合點)、中國香港交易所近期可能推出的H股金融指數期貨等等。期貨界著名定理:在同一時區,同一產品不可能在兩個以上交易所同時成功。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對外開放,境外A股股指期貨交易規模有限,一旦開放后就絕非包贏不輸。新加坡從1986直至2005年始終把持或嚴重影響著日經225指數價格,大阪證券交易所竭盡全力才奪回其主導地位,而臺灣股指期貨交易中心現在仍屬新加坡。
爭奪金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無容置疑必須依靠巨大的流動性來兌現。只有形成相應的流動性,中國才不會喪失自己的指數資源,才不會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被周邊市場邊緣化,進而有效防范國際游資的惡性沖擊,為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國家經濟的安全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