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的“期貨年”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30
保值需求升溫
2008年的期貨市場跌宕起伏,震蕩之劇烈堪稱歷年之最。上半年,在全球通脹的大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延續了近兩年的超級大牛市,價格一路走高。以原油為首的能源類商品更是出現“逼空式”上漲,幾乎所有商品價格均創下歷史新高。
但進入下半年后風云突變,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大宗商品泡沫伴隨著實體經濟的衰退而破裂。短短半年時間,油價重挫76%、銅價暴跌68%、鋁價回調58%。無論是能源化工、有色金屬還是農產品,紛紛加入暴跌行列。
金融風暴形成的巨大沖擊波,無疑給全球各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但很少有人會料到,對于中國期貨市場而言,這場風暴卻“意外”加快了全行業的發展速度。
與股票市場大幅萎縮的成交量相比,期貨市場2008年取得的成績無疑是相當驚人的。
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僅有1.4億手,全年成交金額為3.9萬億元;2007年的交易量達增至7.3億手,成交金額達到41萬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5.2倍和10.5倍;今年前11個月,我國期貨市場的總成交量已經突破12億手,成交金額達65.7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8%和84%,大大超過了2007年的全年水平。
除成交金額快速增長外,期貨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從2002年底的7萬戶增加到目前的58萬戶,增幅達7.3倍;客戶保證金由2002年底的64億增加到目前的500億,增長了6.8倍。
業內人士指出,2008年大宗商品的波動幅度遠遠超出了現貨企業可以接受的承受范圍,原材料價格的暴漲暴跌令現貨企業無所適從,套期保值需求驟然升溫,這是推動期貨市場規模“逆勢做大”的重要因素。
規范經營水平不斷提高
市場規模急速擴大,期貨公司的發展也理所當然地步入了“黃金時代”。
從2007年開始,為適應期貨市場發展的需要,許多有實力的大企業和證券公司開始收購期貨公司,由此期貨公司增資擴股、增強了資本實力和財務抗風險能力。去年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共有102家期貨公司進行了股權變更和增資擴股,證券公司參股、控股的期貨公司達到61家。截至2008年10月,全國期貨公司有163家,期貨營業部612家,總資產149.1億元,凈資產133.7億元,分別是2002年底的2.1倍和2倍。今年前10個月,期貨全行業盈利達5.13億元,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事實上,隨著券商的積極入主改造,引入先進的公司治理和內控制度,期貨公司多年來與證券公司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開始逐漸縮小。
監管部門表示,目前期貨公司依法合規的意識比過去明顯增強,規范經營的水平也不斷提高,過去注入、挪用客戶保證金等市場頑疾已經基本得到解決。此外,期貨公司還積極加強了投資者教育工作,同時期貨公司服務現貨企業套期保值的能力不斷增強,一些優質期貨公司為了做優做強主營業務,開始主動上門,為現貨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為企業管理風險、改善經營管理提供專業支持。
實際上,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目前期貨市場部分品種的功能已經得到有效發揮。據了解,期貨市場在一些領域,已經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方式。相關現貨企業和農業企業開始利用期貨價格進行貿易談判,利用期貨對沖機制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目前國內期貨市場上法人投資者的交易量和持倉量分別占市場份額的12%和45%,期貨市場在促進現貨市場流動秩序建立、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