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減倉制度挽救了期貨市場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30
這輪風險前所未有
“這輪風險是幾十年未有過的,而且是結構性的下跌,是前所未有的。”談起 “十月暴跌”這個熟悉的話題,張磊笑著說,“這個話題,無論何時都不過時。”
張磊介紹,當時各個商品價格跌幅都超過20%以上,這已遠超期貨的常規保證金范圍。20%以上是現貨交易,20%以下是期貨交易。如此風險對于期貨市場來說是巨大的。“回想起來,感覺真的是風險格外大,這是近十年的期貨市場前所未有的。”
其實,張磊的回憶,已經被時間沖淡了一些,當時許多商品跌幅都在30%以上,個別超過40%。
“雖然我們的客戶絕大多數持的是有利單,但當時也有四五萬元的多單,這部分單子我也擔心過。”張磊說,因為事先從客戶的風險結構做過分析,對每個客戶具體風險承受能力也提前做出處置,所以心里對這部分單子也有一定把握。“風險是比較大,但并沒有到非常恐怖,無法承擔的地步。”
事實上,在節前,張磊和公司就做了一些預防。“對于長假來說,我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是針對境外市場和國內的聯動性越來越強,對于一些風險比較高的品種大幅提高了保證金,基本上保證了出現三個停板后客戶不會穿倉。”張磊說,這個工作做得比較早,基本上在放假前一周就發出了相關通知。客戶也非常理解配合。
最為緊張的節后三天里,張磊回憶說,強平、處理、追保等程序都進行地比較順暢,“整體壓力是有,但還是在可控的范圍內。”整體來說,前兩天過后,大客戶的風險算是化解得差不多了。后面的話,雖涉及的客戶比較多,但所涉的資金量就比較小了。
三天過后,跌停板陸續打開,張磊身上的壓力也頓時減輕,“來回震蕩其實不構成太大風險,怕的是流動性喪失。震蕩本身倒是把風險化解了。” 公司隨后以對有風險的客戶預警和跟蹤為主,主要是針對個別客戶進行跟蹤,也通過一些數量模型算出哪些客戶有潛在風險,然后提前進行一些風險防范的措施。
“事先也沒想到,全國的客戶穿倉都那么少。”張磊感慨,未料到客戶的成熟度、信用、承受能力有了巨大提高,簡直是有了質的飛躍。而對整個期貨市場來說,監管層、交易所、期貨公司對風險的主動控制很積極,采取了多種合理的及時的風險化解方法,這對于本輪危機的化解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最該感謝強行減倉制度
回顧這輪暴跌的“安度險灘”,張磊覺得最該感謝的還是強行減倉制度。
“有一些爭議,有人說導致了一些贏利的客戶不能繼續持有,但強減在挽救整個期貨市場的信用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張磊說,目前的風險環境和客戶資信情況并不十分成熟,中國期市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強減在挽救整個期貨市場的信用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這個市場存在的基礎是信用,一方客戶如果已經沒有信用了,這個市場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張磊說,如果任由一些客戶穿倉,或是置之不理,實際上意味著信用的缺失。而信用是期貨市場存在的核心基礎,沒有信用期市就不存在了。“如果大部分客戶都出現違約情況,這個市場就應該關門了。強減雖然是非市場行為,但從維護客戶信用上說,有中國特色的強減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風險處置手段。”
在目前狀況下,期貨公司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還不是非常了解,而且客戶違約成本并不像國外那么高。真的違約了,也并不一定會給他帶來太多的損失。國內整個信用體系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說,強減制度實際上也幫了期貨公司大忙,而且應該說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風控本質上是市場行為
暴跌之后,未來的風控之路如何走?張磊表示,從深層次上思考,風控既要符合監管要求,又要考慮市場需要。
“期貨公司在做風控的時候,也有一個行規。”張磊表示,期貨公司是在風險和市場之間做一個平衡性風控,如果風控過分嚴格,可能也就沒有市場了。站在期貨公司角度,它要同時面臨監管要求和市場要求,在其中尋找一個合規的風險處置原則,進行靈活的掌握。“比如A公司砍倉很嚴,B公司很松,那么客戶都到B公司去,這種情況不難想象。”
張磊表示,這次風險出現并不偶然,實際上過去在市場較小時,許多公司不得不犧牲一些風控的要求,去迎合市場。這種做法從長遠來說不好。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大風險,行業里也能把風控要求提高。“目前行業規范反倒能起更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各家公司要探討,如何把這種規范從松弛轉向嚴格。”
“這個行業的現狀是,客戶少,期貨公司多,做市場的話語權高于做風控的。”張磊說,“風控從根本上說,是由期貨市場的現狀決定的,它這不僅是規范問題,而是市場結構問題。如果客戶的數量有大幅提升,我們行業對市場風險的要求可能自動會提高。”
張磊表示,風控本質上是一個市場行為,它有著更深層的市場結構問題,還有待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