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進化:中醫社團意識的覺醒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近代以降,西風東漸,中醫面臨生死存亡之變局。中醫之路,“返古”還是“維新”?“百年中醫沉浮錄”透過百年煙云,直指當下。
如果說近代中西醫的論爭在學術上一直處于相持階段的話,中醫參與論爭的形式則在不斷更新。從最初陳定泰、朱沛文等匯通醫家的個人研求,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出現結社、集會和創刊辦報,中醫在形式上走向近代化。這種變化,使中醫在抗爭政府衛生行政歧視時有了充分的力量。
在論爭和抗爭中走向組織化
清末準備實行立憲時,初步開放了結社、集會和辦報,中醫社團與報刊也應運而生,而中醫社團與刊物出現的一個直接的刺激因素是與西醫的競爭。傳教士醫師在中國傳播近代醫學,同時將西方醫學界的組織形式帶到了中國。1880年,西醫在中國創辦了《西醫新報》,188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教會醫學聯合會”,又稱博醫會,1887年創辦《博醫會報》。西醫慣于以團體的方法開展活動,交流學術,發表見解。在19世紀末中西醫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的情況下,若中醫仍無所組織,各自為戰,顯然不利于爭取社會的支持。
一般認為,近代最早建立的中醫社團是上海李平書發起的醫學會,于1903年9月26日正式成立。李氏在《開辦醫會啟》中稱:“滬上持業皆有會,惟醫獨無。……茲特先設醫學會以集同志討論,然后著醫學報,編醫學教科書,設醫學堂,開養病院,期臻美備。”但該會維持不長。1904年周雪樵在上海創辦《醫學報》,次年成立中國醫學會,1907年進行改組,依托《醫學報》成為聯絡各地醫會的組織,蔡小香為學會總理。規定凡有志醫學,不論已未行醫,均可入會。會員近300人。
這些中醫社團或刊物,幾乎都鮮明地宣示其對中西醫的態度。如醫學會的宗旨是“改良醫學,博采東西國醫理,發明新理新法,取集思廣益之效”。而醫學報刊更成為與西醫論戰的陣地,如《醫學報》在清末組織了“肆詆中醫之腐敗濫觴不在東西醫而在甘為東西醫奴隸之醫說”為題的征文活動,火藥味甚濃。入民國后,余云岫發表《靈素商兌》及一系列攻擊中醫的文章時,中醫的《醫界春秋》、《醫學雜志》、《三三醫報》、《神州醫藥學報》等是與其論戰的主要場所。
以社團和刊物作為改良陣地
如果說,與西醫論爭、為中醫辯護促使中醫形成群體性職業認同的外力的話,而近代化的社團和刊物的另一功用,則是改變中醫界內部的交流,使傳統醫學從“各承家技”向“合群進化”的組織化和近代化方向發展。
結社辦刊是現代常見的學術交流與研討,但中國以前素無此種傳統。中醫上千年來走的是師徒授受或家庭傳承的路子,以前要想獲得他人的經驗,除非拜入其門下——清代就有葉天士不惜隱姓埋名,連拜17位老師的傳奇。晚清以來,西風漸吹,觀念有所改變。中國醫學會下的浦東醫會簡章說:“醫道為神圣不可侵犯之學問。惟范圍極廣,非合群無以資研究,非集思無以廣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