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統計師考試《會計基礎知識》第一章總論2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2-04-12 09:32:05
二。會計基本假設和核算前提
(一)會計基本假設
1.會計主體。是對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所作的限定。(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區別)
2.持續經營。是對會計工作的時間范圍所作的限定。
3.會計分期。是對會計主體提供會計信息的具體期限所作的限定。
4.貨幣計量。是對會計計量手段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實物計量、勞動計量和價值計量的區別)
(二)會計核算的基礎
1.權責發生制。也稱應收應付制。是按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期間來確認企業的收入和費用。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2.收付實現制。也稱現收先付制。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和會計計量
(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可靠性(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有用性,會計信息應與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有關,有助于其對企業情況做出評價或預測)
3.可理解性(即明晰性,會計信息清晰明了,利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會計信息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注重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法律形式。如,融資租賃)
6.重要性(會計信息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的程度。從項目性質和金額大小來判斷)
7.謹慎性(即穩健性,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不低估負債或費用)
8.及時性。(會計信息的及時收集、處理、傳遞,保證其時效性)
來看,會計的核算職能滲透到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事前核算及事中核算、事后核算。從核算內容看,既包括記賬、算賬、報賬,又包括預測、分析和考核。
(二)會計計量
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要確定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