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國統計師考試大綱(中級)2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7-23
一、需求、供給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掌握需求的三個基本要素和需求法則的含義及經濟意義;掌握恩格爾系數的含義和計算方法;掌握影響需求的因素。
熟悉恩格爾曲線的含義;熟悉需求量與需求的區別。
了解需求法則的幾種例外;了解需求函數的表達方式;了解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的關系。
(二)供給分析
掌握供給的三個要素和供給法則的含義及經濟意義;掌握影響供給的因素。
熟悉供給量與供給的區別。
了解供給法則的幾種例外;了解供給函數的表達方式;了解廠商供給曲線與行業供給曲線的關系。
(三)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場的均衡
掌握供求法則的含義及經濟意義。
熟悉政府對市場干預的方式、原因、方法和后果。
了解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含義及其變動。
二、市場失靈與政府的微觀經濟政策
(一)一般均衡與帕累托最優狀態
熟悉一般均衡的含義。
了解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含義和實現的條件。
(二)市場失靈
熟悉壟斷形成的主要原因;熟悉壟斷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了解外部性的含義、類型和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了解公共物品的特征和伐木工人物品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了解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對稱的含義、后果和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
(三)政府的微觀經濟政策
了解政府對壟斷進行管制的微觀經濟政策;了解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產權的含義和科斯定理;了解政府公共物品供給的微觀經濟政策;了解政府規范市場信息的微觀經濟政策和解決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問題的方法;了解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三、宏觀經濟運行民國民收入核算
(一)宏觀經濟運行與宏觀經濟的均衡
掌握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掌握儲蓄、投資、政府預算、對外貿易與宏觀經濟均衡的關系。
熟悉宏觀經濟流程、、熟悉投資等于儲蓄的經濟內涵;熟悉私人投資的作用。
(二)經濟活動水平的衡量和國民收入核算
掌握衡量經濟活動水平的各項經濟總量指標的含義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掌握GDP核算的基本方法;掌握名義GDP與實際GDP的關系。
熟悉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區別;熟悉產出缺口的含義和計算方法。
了解以GDP為核心的國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四、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與民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產品市場的均衡和簡單國民收入的決定
掌握總需求與總產出的關系和均衡產出的含義及存貨變動機制;掌握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以及與相關的概念;掌握簡單國民收入的決定原理;國民收入決定中的作用和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決定的原理。
熟悉投資乘數的原理。
了解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各項基本公式含義。
(二)貨幣市場的均衡和利率的決定
掌握貨幣以及交易貨幣、廣義貨幣、準貨幣的含義、以及各種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掌握貨幣供給的含義及其決定因素。
熟悉貨幣市場的均衡和利率決定的原理;熟悉均衡利率的變動規律。
了解貨幣需求函數;了解貨幣需求曲線;了解流動性陷阱的含義;了解貨幣乘數和貨幣供給函數。
(三)利率、投資和國民收入關系
掌握利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變動的關系。
熟悉投資函數的原理。
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
掌握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內涵;掌握經濟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和目標選擇的依據。
了解奧肯定律和短期菲得普斯曲線的含義。
(二)財政政策
掌握財政政策的主要工齡和類型;掌握不同類型的財政政策的適用條件;掌握財政政策中內在穩定器及其作用的機理。
(三)貨幣政策
掌握貨幣政策的工齡和類型;掌握不同類型的貨幣政策的適用條件;掌握貨幣政策中內在穩定器及其作用機理。
(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
熟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將就;熟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的四種基本方式及其適用條件。
六、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
(一)國際收支平衡表與匯率
掌握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內容,以及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官方儲備項目的關系;掌握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熟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的關系;熟悉購買力平價的含義,以及利率和匯率制度與匯率變動的關系。
(二)引入對外貿易后的宏觀經濟運行
熟悉影響進口貿易的因素和出口貿易的因素。
了解凈出口函數;了解開放經濟中的均衡產出公式和乘數公式。
(三)資本流動與國際收支平衡
熟悉國際資本流動和利率水平的關系和凈資本流出函數;熟悉國際收支平衡函數;熟悉官方儲備資產與匯率制度的關系。
(四)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政策的傳導:溢出效應與回振效應
了解溢出效應和回振效應的含義和形成機理
七、通貨膨脹
(一)通貨膨脹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掌握通貨膨脹的含義和通貨膨脹率的計算方法;掌握衡量通貨膨脹的價格指數的含義;掌握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經濟效率和產出的經濟影響。
了解經濟學對不同類型通貨膨脹的劃分依據;了解短期菲得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得普斯曲線的含義。
(二)通貨膨脹的成因
熟悉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熟悉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熟悉結構性通貨膨脹的理論。
(三)反通貨膨脹的政策
熟悉用經濟衰退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內涵和后果。
了解用收入政策反通貨膨脹的幾種方法。
八、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增長的源泉
掌握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掌握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方法;掌握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了解丹尼森和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
熟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義,以及這一模型的缺陷;熟悉索洛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義;熟悉增長效應和水平效應的含義。
了解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內涵。
(三)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掌握科教興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
熟悉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和主要內容;熟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含義;熟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必要性和途徑。
(四)短期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
掌握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的類型;掌握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和階段特征;掌握經濟周期的一般原因和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政策。
熟悉我國的經濟波動情況。
了解形成經濟波動的根源。
一、總論
(一)會計的基本概念
熟悉會計的含義;熟悉會計的基本職能;熟悉會計的對象以及工業企業資金運動的過程及其內容。
了解會計的其他職能;了解會計的目標;了解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一般對象。
(二)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
掌握各項會計要素的含義、特征和主要內容;掌握會計等式的含義和內容。
熟悉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影響的類型。
了解各項會計要素的特征以及負債與所者權益的區別。
(三)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掌握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前提的含義及其主要內容。
(四)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掌握會計核算的各項一般原則的含義及其主要要求。
了解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分類。
(五)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與方法
熟悉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熟悉會計核算的七種專門方法。
(六)會計法律規范
掌握會計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層次。
了解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主要內容。
二、會計科目與賬戶
(一)會計科目
掌握會計科目的含義和意義
熟悉會計科目的分類;熟悉《企業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科目。
了解設置會計科目的原則。
(二)賬戶
掌握賬戶的概念以及賬戶與會計科目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掌握賬戶的基本結構。
熟悉賬戶的分類。
三、借貸記賬法
(一)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借貸記賬法的含義和記賬符號;掌握借貸記賬法的賬戶結構;掌握供貨記賬法的記賬規則、會計的含義以及編制會計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分類賬戶與明細分類賬戶平等登記的要點。
熟悉借貸記賬法的試算平衡方法。
了解雙重性質賬戶結構的特點;了解總分類賬戶與明細分類賬戶之間的關系。
(二)借貸記賬法的應用
掌握運用借貸記賬法對工業企業以下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方法;資金籌集業務核算,供應過程業務核算,生產過程業務核算,銷售過程業務核算,以及財務成果業務核算。
熟悉各賬戶的具體結構(借方和貸方登記的內容,余額的借貸方向和反映的內容)。
四、會計憑證與賬簿
(一)會計憑證
掌握會計憑證的含義及其在會計核算中的意義;掌握會計憑證的種類。
熟悉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的區別。
了解原始憑證的基本內容、填制要求和審核內容;了解記賬憑證的基本內容、填制要求、填京都審核內容。
(二)會計賬簿
掌握會計賬簿的含義、作用,以及賬簿與賬戶的聯系和區別。
熟悉會計賬簿的種類;熟悉結賬與對賬的內容。
了解會計賬簿的基本內容,以及各種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的程序和方法。
(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與會計報表之間的關系
熟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與會計報表之間的關系。
五、財產清查
(一)財產清查的意義和種類
熟悉財產清查的含義和作用。
了爭財產清查的種類。
(二)財產清查的方法
了解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和往來款項的清查方法。
(三)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
掌握財產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方法。
了解財產清查結果賬務處理的原則和步驟。
六、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分析
(一)會計報表的意義、種類與編制要求
掌握會計報表的含義和意義。
熟悉會計報表的種類。
了解會計報表的編制要求。
(二)資產負債表
掌握資產負債表的含義與作用;掌握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與內容。
熟悉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
(三)利潤表
掌握利潤表的含義與作用;掌握利潤表的結構與內容。
熟悉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四)會計報表分析
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含義和意義;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內容;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以及社會貢獻能力的各項比率的計算方法),趨勢分析法(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法和差額計算法)。
熟悉會計報表分析的程序。
了解會計報表分析的局限性。
國民經濟統計
一、國民經濟統計概述
(一)國民經濟與國民經濟運行過程
掌握國民經濟的定義與范圍,以及有關經濟領土常住單位的概念。
熟悉國民經濟運行過程所包括的不同階段的內容。
了解不同經濟單位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
(二)國民經濟基本單位分類
掌握機構部門分類和產業部門分類的基本原理、分類依據和區分的具體類別;掌握機構單位、基層單位的概念,以及與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概念之間的聯系;掌握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應同時具備的條件。
熟悉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規定和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
了解國民經濟基本單位分類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三)國民經濟統計的性質及其內容
掌握國民經濟核算所包括的主要內容。
熟悉國民經濟統計的性質與功能,及其與國民經濟核算的關系。
了解國民經濟統計的內容結構。
二、國民經濟生產及使用統計
(一)生產的范圍及常用產出總量指標
掌握生產的概念和統計范圍;掌握關于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概念。
熟悉貨物和服務兩類產品的不同性質。
了解衡量國民經濟產出的不同總量指標。
(二)部門總產出與增加值統計
掌握總產出的含義、基本計算方法及其應用特點;掌握增加值的含義、基本計算方法及其應用特點。
熟悉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分部門的總產出計算方法;熟悉增加值計算中的中間投入(中間消耗)的含義和計算原則,增加值構成要素(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余)的含義及包含的內容。
(三)國內生產總值統計
掌握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及其意義;掌握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及其在國內生產總值表上的平衡關系。
熟悉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同計算方法中各項目的含義和計算方法;熟悉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的聯系區別。
(四)投入產出統計
掌握投入產出表的基本設計原則、四個象限的內容和功能;掌握投入產出表基本平衡關系。
熟悉直接消耗系數的含義和計算方法;熟悉完全消耗系數和列昂逆夫矩陣的含義。
了解投入產出表的作用和主要應用。
(五)國民經濟生產及使用統計分析
掌握利用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經濟增長率計算與分析的方法;掌握產業結構計算與分析的方法;掌握消費率與投資率計算與分析的方法。
了解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進行國際比較的不同方法。
三、收入分配與財政金融統計
(一)收入分配統計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統計原理,包括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中的流量、初次分配收入總量形成的計算關系;掌握收入再分配統計原理,包括收入再分配的概念、再分配中的主要收支流量、可支配收入的含義和計算關系。
熟悉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系;熟悉居民總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義及其關系;熟悉資金流量表的平衡關系及應用資金流量表進行經濟分析的思路。
了解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對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作用。
(二)財政統計
掌握財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內容組成;掌握財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用途;的計算與分析方法。
(三)金融統計
掌握貨幣供應量的概念及其不同層次的統計口徑。
熟悉銀行信貸統計中銀行信貸資金來源、信貸資金運用去向及其平衡關系;熟悉貨幣凈投放、凈回籠的含義及在銀行信貸資金平衡中的意義;熟悉反映貨幣流通狀況的主要指標—貨幣流通量和貨幣流通速度。
了解金融市場統計的主要內容。
(二)借貸記賬法的應用
掌握運用借貸記賬法對工業企業以下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方法;資金籌集業務核算,供應過程業務核算,生產過程業務核算,銷售過程業務核算,以及財務成果業務核算。
熟悉各賬戶的具體結構(借方和貸方登記的內容,余額的借貸方向和反映的內容)。
四、會計憑證與賬簿
(一)會計憑證
掌握會計憑證的含義及其在會計核算中的意義;掌握會計憑證的種類。
熟悉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的區別。
了解原始憑證的基本內容、填制要求和審核內容;了解記賬憑證的基本內容、填制要求、填京都審核內容。
(二)會計賬簿
掌握會計賬簿的含義、作用,以及賬簿與賬戶的聯系和區別。
熟悉會計賬簿的種類;熟悉結賬與對賬的內容。
了解會計賬簿的基本內容,以及各種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的程序和方法。
(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與會計報表之間的關系
熟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與會計報表之間的關系。
五、財產清查
(一)財產清查的意義和種類
熟悉財產清查的含義和作用。
了爭財產清查的種類。
(二)財產清查的方法
了解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和往來款項的清查方法。
(三)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
掌握財產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方法。
了解財產清查結果賬務處理的原則和步驟。
六、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分析
(一)會計報表的意義、種類與編制要求
掌握會計報表的含義和意義。
熟悉會計報表的種類。
了解會計報表的編制要求。
(二)資產負債表
掌握資產負債表的含義與作用;掌握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與內容。
熟悉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
(三)利潤表
掌握利潤表的含義與作用;掌握利潤表的結構與內容。
熟悉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四)會計報表分析
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含義和意義;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內容;掌握會計報表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以及社會貢獻能力的各項比率的計算方法),趨勢分析法(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法和差額計算法)。
熟悉會計報表分析的程序。
了解會計報表分析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