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心理咨詢師考試發展心理學重難點輔導2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03-02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心理咨詢師考試,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詢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二、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發展學觀
(1)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體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結構中最難接近的也是最強有力的部分,個體的年齡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于本我狀態,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
自我,由于作為無意識結構中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分為兩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其中良心是批判的,消極的,懲罰性的,他告訴個體不要違背良心,后者是由積極的雄心和理想構成的,希望個體為之奮斗;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統,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超我則是使自我延遲滿足甚至完全得不到滿足;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根據力比多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出現戀母情結,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起);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嬰兒期(0——2歲)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
兒童早期(2——4歲)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
學前期(4——7歲)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著目的的實現;
學齡期(7——12歲)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青年期(12——18歲)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體驗著忠誠的實現;
成年初期(18——25歲)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
成年中期(25——50歲)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
成年晚期(50——死亡)獲得完善感,避免厭倦關,體驗的智慧的實現;
2)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理論
(1) 華生的心理發展學理論
①否認遺傳的作用
a.認為行為發生的公式是刺激-反應;
b.生理構造上的遺傳作用并不導致機能上的遺傳作用;
c.心理學應以控制行為為研究目的,而遺傳不能控制;
②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a.構造上的差異及幼年時期訓練的差異足以說明后來個體行為上的差異
b.教育萬能論,"給我十個正常嬰兒,我能把它們培養成醫生、律師、人妻、藍鯨、寺廟、化肥、奇點、童話、高壓電、反物質"
c.學習發生就是條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復雜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2) 斯金納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斯金納箱,行為矯正,教學機器和教學程序等領域)
a. 認為強化是塑造行為的基礎;
b. 強化在行為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行為不被強化就會消退;
c. 強調及時強化,強化不及時不利于行為的發展;
(3) 班杜拉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班杜拉的發展心理學理論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其中觀察學習,模仿,直接強化,替代強化等是其理論的核心概念;
a. 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他人或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進行的學習,它不同于刺激反應學習。觀察學習中,個體不必直接做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而是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下的行為及其強化就能完成學習;
觀察學習過程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復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班杜拉區分的三種強化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b.社會學習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攻擊性行為;親社會行為;性的作用;自我強化;
3)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認為由于工具的使用,具有了物質生產的間接方式,就不像動物那樣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在工具的生產過程中凝結著人類的間接經驗,即社會文化知識經驗,這就是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的制約,而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物質生產工具本并不屬于心理的領域,但它導致了精神生產工具的產生,即言語符號的產生,所不同的是,生產工具指向外部世界,引起客體的變化,而言語符號指向內部世界,影響人的行為;
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的實質就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標志:心理活動的抽象和概括技能;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心理活動的個性化,不同心理機能之間的不斷變化,組合;
心理活動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社會歷史文化——受社會規律的制約;通過與成人的交往掌握了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言語和符號;高級心理機能是不斷內化的結果;
同時維果斯基還提出了:a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兒童在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和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就叫做最近發展區;
b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在內容、水平、特點和速度上決定著智力的發展,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兒童發展。
c學習最佳期限:是在最近發展取得基礎上提出來的,學習任何知識或機能都有一個最佳年齡,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教學作用而不造成發展障礙,要讓兒童在最佳年齡學習對應的知識。
d"內化"學說:教學激起并推動學生一系列內部的發展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教學而把全人類的經驗內化為兒童自身內部的財富。新的高級的社會歷史心理活動首先作為外部形式的活動形成,以后才內化轉為內部活動默默在頭腦中進行。掌握語言和符號是內化的關鍵。
4)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生認知論".
(1)心理發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乃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與本質;而適應則通過同化與順應兩種形式完成:其中,同化是指將環境因素納入機體的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圖式之中,以豐富和加強主體的動作,這只是數量上的變化,并不引起圖式的改變或創新;
順應是指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順應是質量上的變化,促進個體創立新圖式和調整原有圖式;
心理發展的因素:成熟,平衡化,自然經驗,社會經驗;(成熟、物理條件、社會環境、平衡。)
兒童的認知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三個特點;
(2)心理發展的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形成客體永久性;表象思維開始階段(19——24個月):a.有時不用明顯的動作就能解決問題 b.延遲模仿能力的出現;
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思維表現出符號性的特點;自我中心性,不能完成守恒任務;
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歲):去自我中心化和能夠完成守恒任務;
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思維的特點是抽象性;
(3)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a.各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從而表現出各個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征;
b.每一個階段都是形成下一階段的必要條件;
c.前后兩個階段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定交叉的;
d.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
e.在同一發展階段內的各種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平衡的;
(二) 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
1) 關于遺傳和環境的爭論
先天-教養爭議(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發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遺傳和生物因素預先決定的,還受后天經驗和環境因素決定的?關于這個問題形成了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等不同結論。然而到了現代,通過深入研究遺傳和環境之間的動態關系,更多優秀的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共同決定著個體的發展,對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們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主張遺傳決定論的人物有: 高爾頓,霍爾;
主張環境決定論的人物:華生
2) 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連續發展理論:隨著技能的發展和經驗的獲得,兒童以平穩推進的方式發展
只要給與教育和機會,年幼的兒童也能像成人一樣行動和思維。
階段發展理論:兒童的成長必須經過一系列可預測但不可變更的發展階段,發展到新階段的變化是突然發生的
每個階段兒童的能力有質的差異,環境和教育只能適當改變發展的速度,但發展的性質和順序固定。
3) 兒童的主動性和被動性
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問題,實際上是兒童發展的內外因關系的問題。
環境和教育不是機械性決定心理的發展,而是通過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起作用。這里的內部矛盾是主體在實踐中,通過與環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心理發展的動力。
4)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
類似于維果斯基的"最佳學習期限".洛侖茨的印刻現象
兒童心理發展存在著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時期有某種心理傾向使兒童對特定事物或活動產生積極性和興趣并能有效地對其認識和掌握,而過了這一時期上述情況會消失且不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