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微博反腐“醉話”別稀釋了公共信任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月2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尹稚在微博上稱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涉嫌貪污受賄,質疑他與一個叫“波士頓設計院”的機構有不正當合作關系。尹稚還表示已寫好辭職報告。1月3日,尹稚發微博否認了之前的言論,稱“舉報”校長不過是酒后胡言并向校長致歉。(1月4日《哈爾濱日報》)
網絡時代,任何身處網絡中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那扇卷起風暴的蝴蝶之翼,掀起網絡輿論的狂潮,改變這個遠未平靜的世界。網絡是個好東西,當它通過民眾的圍觀之力,或多或少改變著一些逼仄難堪的社會現狀時,沒有人敢否認,網絡在介入社會公共生活中所產生的有序推進力量。
然而,發生在2012開年的幾個小事件,或許也讓人見識了網絡時代的另一面:網絡固然是社會輿情的一種鏡象,卻也可能因為未加理性思考的一句話、一個點擊,令通過網絡呈輻射性傳播的言論,最終成為前后不一、不負責任的“醉言”。就像如今身為名校副院長的尹稚,先在微博上稱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涉嫌貪污受賄,并言之鑿鑿“已寫好辭職報告”,不過一天,卻又再發微博澄清“舉報”校長不過是酒后胡言。這種對民眾圍觀的忽悠,除了留下網友支持反腐、同行力挺職業道德的一地雞毛,不能不說是網絡輿論遭遇的另一種不幸。
校長究竟有沒有涉嫌貪污受賄,所謂“波士頓設計院”究竟與清華行政系統擁有何種關系,副院長是否因為受到了某種壓力,最后不得不以“醉話”圓場,當然可以通過這次微博“醉話”,成為深入調查的契機。但在微博上一句豪言壯語的“反腐”,最后卻以輕描淡寫的“醉話”慘淡收場,在民眾圍觀公共事件并試圖改變逼仄現實的時代,這樣針對民眾關注的公共事件,前后不一的言論,則不僅傷害著當事人的信譽,也更稀釋著網絡的公共信任感。
須知,很多發酵于網絡的公共事件,本就是建立在公共信任的基礎上。只有以信任與真相為基石,才能逐漸從民眾圍觀的現場發散開來,最終讓圍觀輿論成為改善現狀的助推器。倘若一個公眾人物在公共空間的發聲,不是以理性溫和、實地求證的說理與真相為前提,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自相矛盾的虛妄之中,最終讓公共言論成為謠傳與忽悠。這不僅稀釋公共信任,也容易讓人對此類公共事件形成誤讀,甚至會影響到此后公共事件的公眾信任感。
具體到這次微博舉報事件,究竟是舉報的腐敗事項是真,還是校長腐敗為偽,前后矛盾的話語不僅讓圍觀公眾錯亂,也讓力挺的同行尷尬。倘若舉報事項為真,自相矛盾的說辭,對反腐乃至網絡監督的公共信任,都將造成一種難以修復的傷害;而倘若這種反腐言論不是建立在實地求證的基礎上,在網絡圍觀力量也容易產生網絡暴力的情境下,對陷入輿論漩渦的被舉報人,又何嘗不會受到輿論傷害?
對于當下的網絡爭論,徐賁就曾說過:“網絡說理是釋放一種不輕慢對方的善意,營造一個平和而有教養的言論空間。有了這樣理性公民言論的中間地帶,人們才不至于自我囚禁在一種要么惡言相向、要么啞口無言的兩難境地之中。”同樣,通過網絡釋放公共信息,尤其是那些擁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就更需要知道如何善用這樣的公共輿論空間,如何在網絡上平和理性地釋放公共信息并進行說理,而不是簡單的情緒釋放,不負責任的大眾忽悠,抑或是迫于權貴壓力的心口不一。否則,那將是公共信任難以承受的重量。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