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食品安全保住底線最重要的是行動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2-01-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以其良好的互動性、時效性、自由性開放性等優勢,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龐大的網民群體以及海量快捷的信息使網絡迅速產生了強大的聚合力和沖擊力,給我們帶來無數便利和好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但是,正如網絡戲言“神馬都是浮云”。網絡的無序性、情緒性也讓我們看到網絡魚龍混雜、充斥暴力、炒作、謠言及欺騙的另一面。虛假的信息、別有用心的動機、盲從的心態,等等,帶來的負面后果不時讓某個特定人、某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深受其害。最新的案例就是,中國紅十字總會日前公開承認,接受的社會捐款因為“郭美美事件”大幅降低,民眾對慈善事業公益性的信任度明顯下降。
再回顧年初的“謠鹽”事件,一條虛假的信息,卻讓社會陷入瘋狂搶購食鹽的混亂局面。缺乏監管的網絡,一次次用負面影響證明,僅靠行業及網民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會導致其絕對瘋狂,一個網絡的絕對自由也會導致其自身及社會的絕對混亂。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網絡已從“個人媒體”形成“網絡社會”。因此,無論是從政治上來說,還是從社會民生、網絡健康發展本身來說,加強網絡監管,規范網絡行為,給“神馬”套上韁繩,非常必要,勢在必行。
目前,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對互聯網的管理。無論是美國的多元化控制,還是法國的直接屏蔽網站,或是新加坡的“煽動法”,無一例外地表明當局對網絡監管的態度和決心。我國也先后出臺了《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等法律法規及制度,網絡監管正在逐步成熟。但眾多的網絡謠言和炒作表面,網絡的有效管理任重而道遠。在加強政府引導、行業自律和監督的同時,網絡“神馬”還須必備兩根韁繩:
一是網絡真實身份信息注冊。人一匿名就膽大,網絡的匿名性是導致網絡信息不實的客觀原因。網絡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大大降低誹謗、欺詐、謠言、網絡暴力等問題發生的概率,從而促進互聯網規范有序。對于真實身份信息注冊影響言論自由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從不存在絕對自由,而且從技術層面來說,實行后臺實名、前臺匿名是可以有效保護網民。
二是加強網絡立法。中國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機制仍不完善,導致對網絡負面事件監管不到位、責任落實難、查處難。如“謠鹽”事件主角陳某僅是行政拘留10天加罰款500元,相對其產生的后果而言,這樣的違法成本太低,不足以產生威懾力;郭美美甚至根本沒有付出違法成本,反而名利雙收。加強網絡立法,就是要將網絡監管上升至國家法律層面,從宏觀上立法,從微觀上立制,確保有法律可依憑,有制度可執行。
網絡世界虛擬卻不虛無,“神馬行空”的結果更非過眼浮云。加強網絡監管,推行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營造一個積極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是網絡自身健康發展之需,也是促進社會發展之求。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