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乳企逆勢漲價預示何種行業生態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1-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日前,北京各大超市紛紛接到乳企的漲價通知。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將集體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證實了乳制品漲價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則稱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漲價通知。有專家稱,乳企所稱的原料成本上漲這一理由講不通,集體漲價或源于今年以來乳企自身的壓力。(12月29日《新京報》)
蒙牛致癌牛奶事件制造的消費恐慌仍在蔓延,按照慣常思路,企業開展危機公關,首先是以開誠布公的姿態取信于消費者,同時適當下調產品價格以維護市場份額。此輪信任危機爆發之后,蒙牛股價持續下跌的同時,產品在京銷量也暴跌四成,然而,蒙牛不僅沒有積極善后,反而積極參與新一輪價格攻勢。這樣的情景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其逆勢上漲的底氣究竟何在?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召開“重要消費品行業協會座談會”,要求重要消費品行業不漲價,奶業協會也在約談范圍之內。此番舊話重提非為指責乳制品企業的出爾反爾,只是提醒公眾這樣一個事實——三元、伊利、蒙牛都是奶業協會副會長及常務理事單位,此番漲價也正是以他們為先頭部隊,這到底是三家企業的不謀而合,還是以行業協會為主導的“集體行動”?
無論是價格法還是反壟斷法,都明確規定,經營者之間不得通過協議、決議或者協調等串通方式來統一確定、維持或變更價格,實行價格壟斷。然而,行業協會對抗法律法規的做法卻屢見不鮮。蒙牛的“絕地反擊”,是否因為有行業協會撐腰的背景呢?
在蒙牛深陷信任危機的當下,其有違常理的異常舉動值得警惕。這到底是企業一廂情愿的危機公關,還是行業內部統一協調的抱團取暖?倘若不幸如此,消費者所面對的不僅是強勢的生產企業,更是鐵板一塊的行業生態。共榮共生的行業聯盟力量越強大,公眾孱弱的權益就越容易受到侵害。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