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南北氣溫的差異”說課稿(附點評) 【應試者作答摘錄】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南北氣溫的差異”。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情與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學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的第一課時,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在內容編排上都是圍繞氣候特征這一主線展開的。要了解氣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氣溫的分布及特點,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前提和基礎。(二)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已有的氣溫資料及地圖來認識我國氣溫分布規律,進一步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分布規律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處理 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從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開放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進必要的素材與知識,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 2.精心設計活動 在教學中,活動的設計以探究和發現為核心,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著力體現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圖像 充分利用各種圖形,使地理圖像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發展智能的重要載體。 (四)教材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及成因。 (2)我國主要溫度帶的分布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難點 (1)有關“等溫線圖”和“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的分析判讀。 (2)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 二、說教法 (一)教學目標的要求分析與說明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初步學會分析氣溫的形成原因。 (2)通過閱讀等溫線圖,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溫線分布圖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并熟練閱讀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等溫線圖),歸納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 (2)通過閱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了解我國各溫度帶的范圍,并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分析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由我國地理環境差異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賞的情感。 (2)樹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學方法的使用與分析 本節課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主要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通過設置問題、啟發誘導、讀圖分析、觀察對比、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一時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征的兩個主要因素。具備了解氣候的初步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地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學生在初一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布,學生對于區域氣候還不是很熟悉,從生活周圍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夠深刻。(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材料,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以圖析文,發現問題,自我感悟,建構新知。 2.合作學習 利用分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互補,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學習 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善思,樂于探究,在活動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煉觀點。 四、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和對教材結構、學生特點、教學策略的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喜愛的情景喜劇引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學生喜愛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的角色引入“外出旅游時該如何選擇衣物”,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此設計也是根據新課程理念 “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同時為后面的第二個教學環節設置一個懸念,讓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這是本課的重點環節,主要采用問題驅動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指導學生分析、探討以下問題: 1.一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主要穿過了哪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因為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該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河流水文特征、農作物種類等,均有較大差異。) 2.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 3.計算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通過讀圖分析,逐步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并且知道我國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諸島)。 然后,在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布規律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氣溫圖,通過讀圖分析,認識到我國夏季南北溫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并且知道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吐魯番)。 在本環節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讀圖探究、自主學習掌握我國冬夏兩季氣溫的分布規律,教師也因勢利導歸納出讀氣溫圖的方法。同時也解釋了前面設置的懸念,還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為什么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卻還要除去青藏高原呢?老師再次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進入到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小組互動、探究學習 此環節的學習是本課的難點,主要采取小組互動的形式,指導學生共同探究來完成。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我國1月與7月平均氣溫圖;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緯度及氣溫圖表。 學生合作探究、讀圖填表,總結規律。 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資料和知識儲備總結出:緯度位置是影響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夏季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在高原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響)。 由于自然環境總是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對我們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響呢?由此進入第四個環節的學習。 (四)討論交流、合作學習 本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將地理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首先,多媒體展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及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讓學生認識氣溫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掌握各溫度帶的劃分。其次,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通過聯系實際認識氣溫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活動結束后,對這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如果時間充裕通過課堂練習檢驗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應直觀、系統,不僅要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而且還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中國自然地理說課稿。說課過程主要從以下四點進行點評: 1.說課人對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比較全面,對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分析都很準確,對教學目標的貫徹落到實處;對重難點的把握都很恰當。 2.對教學方法選擇的合理和有效程度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和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選用教法,符合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說課人設計的地理教學程序科學合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實用性。三維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內容的安排充分利用了課程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結構合理,重難點突出。在方法的選擇和學法的指導上,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說課過程流暢自如,脈絡清晰,環環相扣,逐層深入,沒有絲毫拘泥于說課過程設計的痕跡。 4.說課教態比較自然,但語言不是很清晰,不夠簡練、準確,語速較快;顯示出內心比較緊張。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普通話水平測試內容、要求及注意事項 |
|
閱讀下一篇:教師招聘面試高分特訓:說課真題示例點評(2)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