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3.4.3 調查結果分析 (1)自然生態影響調查結果 ①根據工程建設前后影響區域內重要野生生物(包括陸生和水生)生存環境及生物量的變化情況,結合工程采取的保護措施,分析工程建設對動植物生存的影響;調查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預測值的符合程度及減免、補償措施的落實情況。 ②分析建設項目建設及運營造成的地貌影響及保護措施。 ③分析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等生態敏感目標的影響,并提供工程與環境敏感目標的相對位置關系圖,必要時提供圖片輔助說明調查結果. (2)農業生態影響調查結果 ①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對比,列表說明工程實際占地和變化情況,包括基本農田和耕地,明確占地性質、占地位置、占地面積、用途、采取的恢復措施和恢復效果,必要時采用圖片進行說明。 ②說明工程影響區域內對水利設施、農業灌溉系統采取的保護措施。 ③分析采取工程、植物、節約用地、保護和管理措施后,對區域內農業生態的影響。 (3)水土流失影響調查結果 ①列表說明工程土石方量調運情況,占地位置、原土地類型、采取的生態恢復措施和恢復效果,采取的護坡、排水、防洪、綠化工程等。 ②調查工程對影響區域內河流、水利設施的影響,包括與工程的相對位置關系、工程施工方式、采取的保護措施。 ③調查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措施后,保護水土資源的情況。 ④根據建設項目建設前水土流失原始狀況,對工程施工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和植被、棄渣、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和造成水土流失的類型、分布、流失總量及危害的情況進行分析。 ⑤若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驗收工作已結束,可適當參考其驗收結果。 ⑥必要時輔以圖表進行說明。 (4)監測結果 ①統計監測數據,與原有生態數據或相關標準對比,明確環境變化情況,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 ②分析工程建設前后對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程度。 (5)措施有效性分析及補救措施與建議 ①從自然生態影響、生態敏感目標影響、農業生態影響、水土流失影響等方面分析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的有效性。分析指標包括生物量、特殊生境條件、特有物種的增減量、景觀效果、水土流失率等;評述生態保護措施對生態結構與功能的保護(保護性質與程度)、生態功能補償的可達性、預期的可恢復程度等。 ②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對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從保護、恢復、補償、建設等方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補救措施和建議。 ③對短期內難以顯現的預期生態影響,應提出跟蹤監測要求及回顧性評價建議,并制定監測計劃。 |
環境影響評價師輔導科目 |
主講老師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報名 |
||
課時 | 試聽 | 課時 | 試聽 | |||
周建勛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 馮老師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質量環境標準2 |
|
閱讀下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質量環境標準4 |
|
|